2013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15
  

  • 全选
    |
    土木工程
  • 宋浩然;张顶立;谭光宗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连湾海底隧道为背景,针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推荐方案,按照不同的施工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且采用风险判断矩阵和专家调查的方法对各方案的风险进行评估.另外,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安全和环境影响等因素出发,对各施工方法进行风险评价,认为两种推荐轴线均采用沉管方案时其综合风险最小.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及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工程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为工程相关决策和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 闫亚光;杨庆山;骆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7-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维、非稳态、黏性Navier-Stokes方程,采用k-ε两方程紊流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技术,计算了列车高速进入隧道时产生的复杂压力场,对列车通过隧道引发的初始压缩波和压力梯度曲线进行了具体分析,比较了10种缓冲结构对初始压缩波最大压力值和最大压力梯度值的减缓效果.研究表明:设置缓冲结构对降低初始压缩波最大压力值的效果并不明显,减缓效果均在5.0;以内,但能有效降低最大压力梯度值,其中长度为20 m、断面面积为150 m2、开2个孔的缓冲结构的减缓效果最佳,减缓率为48.1;,并且隧道缓冲结构的长度、
  • 扈世民;张顶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3-1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断面黄土隧道为背景,采用颗粒流程序PFC2D对黄土围岩破坏模式进行研究,再现黄土围岩破坏全过程,综合分析塌落拱与压力拱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离散元分析与现场实际围岩破坏模式基本吻合;对于黄土围岩,随着荷载逐渐增大,拱部先出现破坏,同时破坏向拱脚蔓延,初始塌落拱出现,塌落拱进一步向围岩深部发展;埋深为影响塌落拱发展关键因素,当埋深较小时,形成蔓延至地表的贯通性裂缝甚至塌陷坑,当埋深足够大时形成稳态塌落拱,与普氏理论类似;压力拱发展与塌落拱相对应,隧道形成稳态塌落拱,同时围岩压力拱亦达到稳定,且拱部压力拱
  • 张素磊;张顶立;陈淮;应国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9-2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营隧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隧道内行车和行人安全,如何对运营隧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进行合理评定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针对目前隧道工程界已有的隧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评定方法存在的不足,首先提出了“隧道健康度”和“隧道健康度函数”的基本概念,将检测隧道划分为若干评定单元,然后将检测数据分配于各评定单元之上,并通过隧道健康度函数,建立了隧道现场检测数据和评定结果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了一种基于现场检测数据的隧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分段式量化评定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评定方法的有效性.
  • 刘保东;李雨株;王全录;高延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24-2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结构承受回填土压力,随着跨度增加,覆土波纹钢板拱桥的内力增幅较大,有必要对波纹板拱圈采取结构加强措施.基于跨径为16m的圆弧拱桥,采用混凝土复合加强肋方案对拱圈进行加强,分别建立了未加强、拱脚部位加强、沿拱圈环向加强和沿拱圈与横向的双方向加强等4种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和对比分析了4种情况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结果表明,覆土波纹钢板圆弧拱桥应力分布不均匀,对受力最大部位的拱脚采取局部加强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环向加强措施改善了结构受力性能,但结构整体性较差;双向加强措施的改
  • 张坤;雷俊卿;段志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30-34.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改善响应面法,结合Matlab与MIDAS CIVIL计算程序,以我国高铁第一座钢箱叠合拱桥哈大高速铁路新开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计算分析了该桥梁端转角的可靠度.结果表明该桥的转角可靠度符合要求.
  • 王成亮;白明洲;杜衍庆;刘选朋;秦国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35-3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探地雷达进行路基病害无损检测试验,通过对探地雷达获取数据的解译和资料调查,研究路基下沉、道砟陷槽、路基翻浆冒泥和路桥过渡段填土不均匀沉降等不同类型的路基病害,从雷达信号反射波的波形、能量变化、同相轴等方面总结不同类型路基病害的雷达图像识别特征.选取具体试验地段,进行动力触探试验,并结合路基岩土体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和探地雷达检测结论基本一致,验证了探地雷达无损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杨广武;彭华;王佳妮;蔡小培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40-45.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整治北京地铁钢轨的异常波磨,基于工程类比法,从轨道刚度的角度研究钢轨异常波磨的成因及整治措施.以北京地铁4号线钢轨异常波磨为研究对象,工程类比无钢轨异常波磨的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曲线试验段,采用轨道刚度测试仪对轨道垂向、横向刚度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轨道横向刚度低是导致曲线地段钢轨异常波磨的直接诱因,轨道垂向刚度对钢轨异常波磨的影响不大;适当增加轨道横向刚度使轨道垂横向刚度比小于3,可较好地避免钢轨异常波磨的产生.现场整治试验段表明,提高轨道横向刚度后,钢轨异常波磨得到了较好
  • 马龙祥;刘维宁;杜林林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46-5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移动谐振荷载下浮置板轨道的力传递率为评价依据,研究浮置板轨道的隔振性能.视浮置板轨道为周期性无限轨道结构,在移动谐振荷载作用下,运用周期结构响应性质,建立浮置板轨道的频域快速数值算法.运用该算法计算浮置板轨道力传递率,进而对浮置板轨道的隔振性能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对于某一激振频率的移动荷载,浮置板轨道力传递率较大的频段就位于荷载自身频率附近,且力传递率的主要峰值个数由轨道的频散特性决定;浮置板轨道不同位置的隔振性能不同,尤其当荷载频率在低频段时,浮置板端部的隔振性能最差,越往中部隔振性能越好;随着荷载速
  • 武文杰;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53-5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生态指标法,建立铁路线路生命周期内环境影响定量评价模型.对铁路线路从建筑原材料生产、建设施工到开通运营直至拆除等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人类健康损伤、生态系统破坏、资源能源消耗3个终点破坏评价模型,按照评价目的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分类和特征化计算、标准化和加权分析4个步骤,对铁路线路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作定量评价,并以某铁路线路为例,进行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铁路线路生命周期中,资源能源(含运营列车能耗)消耗
  • 石峰;刘建坤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59-6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冻土路基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和融化固结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109国道橡皮山地区典型路基土体粉质黏土制做的圆柱体力学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计算模型,并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提出了土体冻结和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场和融化沉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动荷载作用下,土样变形量随时间而增大,最终达到了稳定形式,而在不同幅值动荷载作用下,土样变形量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的范围内,动荷载幅值大小对冻结土体融化速率作用有限.
  • 赫宏联;孙丙河;孙易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64-6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铁路客车装配生产线采用气垫运输系统进行车辆流转作业时对厂房地面的特殊要求,在研究相关地面工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钢纤维混凝土地面基层+环氧面层地坪组合方式的超平地面设计概念,设计了适合气垫运输系统作业要求的超平地面结构,对新设计的地面强度进行了计算校核和试验验证.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表明:钢纤维混凝土地面基层+环氧面层地坪组合方式的超平地面,能够满足气垫运输系统进行车辆流转作业要求.
  • 陈立宏;袁希雨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69-7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旋挖挤扩灌注桩即在桩身上通过旋挖挤扩技术形成多个承力盘,承力盘的存在扩大了承载面积,能有效提高桩的抗拔承载力.由于承力盘位于桩身,在桩身位移较小的条件下,承力盘就能发挥较高的承载力.在室内模型箱的中密砂土中进行了2×2的两盘DX群桩抗拔模型实验,对比了2D、2.5D和3D(D为盘径)3种不同桩间距的模型群桩的抗拔承载力与位移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桩间距对承力盘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分析了群桩抗拔机理.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承载力发展很快,初始阶段承载力上升速度很快,在小位移时承载力就能达到较大值.总体上桩间距越大
  • 严晗;刘建坤;王天亮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73-7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深季节性冻土区粉砂土在反复冻融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对不同冻融次数、压实系数、含水量、围压下粉砂土的静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历多次冻融后,粉砂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加工硬化型,其破坏形式以塑性破坏为主;冻融作用对粉砂土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尤为明显,且经历20次冻融后,粉砂土的力学指标趋于稳定;粉砂土的极限强度与含水量呈负相关性,与围压和压实系数呈现正相关性;粉砂土的黏聚力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 陈水生;马涌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78-8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铅芯橡胶支座(LRB)隔震公路连续梁桥模型,利用Newrnark时间积分法求解依据达朗贝尔原理建立的车桥耦合振动方程,并编制相应的MATLAB程序,利用该程序对LRB隔震公路连续梁桥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性能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隔震周期的增大,桥墩处的LRB已发生屈服,严重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隔震周期的改变对车体侧翻角位移影响较大,而对车体点头角位移影响甚微;增大LRB的阻尼,可有效降低支座和梁体横桥向位移;LRB阻尼的改变对车体竖向振动加速度、侧翻角加速度和点头加速度
  • 王哲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84-8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00 mm×100 mm×100 mm立方体混凝土试块,利用真三轴设备,在平面应变条件下进行静态加载试验.试验数据表明,在压剪破坏条件下,混凝土材料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都遵守摩尔-库伦强度准则,残余强度的内摩擦角高于峰值强度的内摩擦角,残余强度的内聚力低于峰值强度的内聚力.进一步分析认为,混凝土的抗剪切承载能力包含内摩擦力和等效内聚力,在到达峰值点和过了峰值点之后,实际内摩擦力达到残余强度公式的计算值;混凝土的等效内聚力随着剪切变形的增加逐渐衰减,即使在测量强度的加载过程也是如此;对应于峰值强度线与残
  • 肖赟;雷俊卿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89-9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多种疲劳损伤累积准则的基础之上,针对混凝土材料疲劳损伤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损伤累积过程表现出非线性,难以用较准确的数学函数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挠度计算的仿真模型,提出了3种仿真模拟方法,并在结合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方法的精度、优势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3种仿真模型误差范围在5;~15;之间,可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抗疲劳设计及疲劳耐久性评估.建议根据不同情况需求选取合理高效的仿真模拟方法.
  • 刘勇;乔春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94-9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岩土工程界普遍采用Barton和Bandis建议的公式,计算具有一定规模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但经分析发现并不适用于规模大于5m的结构面.因此,借助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实测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长10 cm)和结构壁面回弹试验的结构面抗剪强度尺寸效应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
  • 刘丽;张鸿儒;李永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98-10.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基坑开挖土体变形的问题,利用工程中较常用的邓肯-张模型,推导出基坑分层开挖引起应力路径变化与切线模量的关系式,进而得出卸载状态下土体变形模量与切线模量的关系.再利用数值软件和室内试验,模拟研究基坑开挖过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土体的应力路径有明显影响,应力路径的不断变化使得土体的应力状态也随之改变;排水条件不同,相同部位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不同;应力路径和排水条件是土体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彭雄;杨娜;王彬;李颖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03-10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一维杆件屈曲模态形成机理入手,推广至薄壁C型构件屈曲模态的形成,重点分析了几何初试缺陷与构件几何属性对构件屈曲模态的影响和相互作用,证明构件几何属性对构件最终破坏模态的决定作用.同时,考虑构件长度对畸变屈曲模态的形成和对承载力的影响,以此划分不同的屈曲区间;在此基础上,定义各类屈曲变形参数,进行相关屈曲作用机理和变形相关性的分析与推导,并结合试验现象加以验证;最后提出形心偏移的概念,对整体变形未引发整体失稳的现象加以解释,提出了新的屈曲判定准则,以此精确的判断构件的屈曲模态和屈曲
  • 贾穗子;袁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10-11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灾模式下的抗震设计是一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根据新型耗能结构体系——密肋复合墙结构独特的构造特点,探讨该结构体系遵循的分灾抗震设计原则.运用双重结构的概念,解析了密肋结构三道抗震防线的组成,并从结构动力学方程出发,利用密肋结构三道防线的特点,分解结构刚度和阻尼,为实现结构的分灾控制设计提供依据.
  • 马瑞;杨庆山;王晓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14-11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显式算法,以ANSYS/LS-DYNA为平台,采用壳单元,对平面张拉薄膜在剪切位移荷载作用下褶皱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褶皱在不同发展阶段波长和幅值的变化规律.针对平面张拉薄膜屈曲过程的特点,将此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前屈曲阶段,屈曲阶段,后屈曲阶段,分别研究了各个阶段薄膜面外变形分布特征及对结构特性的影响.
  • 冯东;朱莎;汪一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19-12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荷载为建筑中受力结构和围护结构的主要可变荷载,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分别列出了受力结构和围护结构风荷载ωk的计算公式,但依据不同规范计算所得结果差别较大.这里通过采用不同规范,对风荷载值进行计算分析比较,提出建筑设计中ωk计算公式的选用及相关建议,供设计人员参考.
  • 李宇;黄森华;周燕;李加武;白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23-12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西王母像为工程背景,对非规则高耸佛像进行了测压风洞试验,建立了复杂的三维钢骨架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并利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制了能够精确求解非规则高耸佛像风振响应的程序.在此基础上,通过风洞试验所得的风压系数,计算得到254个测点的荷载时程向量,并加载至有限元模型,计算了30个风向角下佛像各关键测点处的风振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风洞实验所得的风压系数时程数据的精度较高,可以满足佛像风振系数的计算要求;对于非规则高耸佛像,其自振频率分布密集,基阶振型不是主控振型,不能直接采用《规范
  • 刘新;田玉基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28-13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跨屋盖边缘区域风荷载表现出明显的非高斯特性,为确定非高斯风压时程的极值风压,并与传统的风荷载理论所采用的峰值因子法相衔接,采用Hermite矩模型将非高斯风压时程变换为高斯时程,计算高斯时程的峰值因子,然后通过逆变换得到非高斯时程的峰值因子.通过对大跨鞍型屋盖的风洞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工况下屋面各测点的峰值因子,并对其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实测负向峰值因子与计算峰值因子的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峰值因子具有较好的计算效果.
  • 谭衢霖;Aldred Andrew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34-13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分类分析的地籍图地块边界提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纸质地籍图的扫描栅格图像进行分割,形成多个待分类的图像对象(区域).结合人工智能专家知识构建模糊逻辑分类器,从形成的多个图像对象中逐层分类提取出地块对象.最后,经矢量化和综合概括处理,最终获得矢量化的地籍图地块边界要素.
  • 黄国;李玮洁;黄海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39-14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有限元法和控制体积法建立了圆柱形气囊缓冲系统的有限元模型.以着陆速度6.7m/s、高2m、直径lm的圆柱形气囊为例,利用LS-DYNA软件,计算空投设备着陆过程中的缓冲速度和加速度,并对影响气囊缓冲性能的排气孔开口大小、排气阀门值及气囊初始内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改变气囊的排气孔开口大小和排气阀门值可以使空投设备的最大过载降至最小;在不超过排气阀门值的范围内,增大气囊的初始内压可以有效地提高气囊的缓冲性能.
  • 魏来;孔永健;邵伟跃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43-14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物存在的主要缺陷,基于iTECS-6检测仪器,以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为研究对象,在检测垂直裂缝的基础上,改进方法,通过类比垂直裂缝的检测原理,提出斜裂缝的检测方法,并给出斜裂缝深度、夹角、延伸长度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制作试件进行了验证.
  • 聂文龙;孔永健;邵伟跃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48-15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iTECS(Integrity Test Equipment for Concrete Structures)检测三小营南桥T梁混凝土厚度,利用最大熵频谱分析和傅里叶频谱分析结果误差很小,最大熵谱分析更精确.通过多次试验,得出根据测试厚度判断混凝土结构内部离析、不密实与空洞的不同方法:当测试的厚度明显小于实际厚度时表明该混凝土构件内部存在孔洞;当测试的厚度远大于实际厚度时表明该混凝土构件内部存在不密实、离析等缺陷.通过对室内大厚度混凝土结构的厚度探测,发现当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深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利用i
  •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
  • 赵建东;孙鑫;吴龙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53-15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时智能监控变电站安全生产区域内的移动目标,克服现有视频系统人工切换图像和肉眼判断所造成的漏检和滞后问题,对变电站内运动目标的自动检测与识别跟踪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背景差分法实现了人物动态目标检测,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的粒子滤波人物动态目标跟踪方法;通过提取目标颜色特征,建立目标状态模型和系统模型,进而准确定位目标;研发了变电站安全事件视频自动识别跟踪系统.系统应用结果表明:算法检测与跟踪的时间性能良好,能够快速识别目标,并准确跟踪目标运动轨迹,有效提升了全天候智能监控站内的安全生产能力.
  • 靳彪;张欣;杨庆保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58-16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个轮毂电机驱动的纯电动汽车,基于高效及简化差速控制技术的思想,利用Mat-lab/Simulink构建了适用于纯电动试验样车的阿克曼转向差速模型.在所建立的模型基础上,仿真研究了纯电动汽车四个车轮在不同转速和转角下的转速特性,并进行了左转向时各个车轮转速的对比、仿真车轮速度与实际车轮速度的对比及差速模型局限性分析.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阿克曼差速算法完全满足试验样车转向差速的需求,可为差速控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李楠;邢书明;鲍培玮;刘志民;宾仕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62-16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采用半固态熔体直接制备泡沫铝合金先驱体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半固态熔体的自身黏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配合相应的半固态搅拌工艺,无需添加增黏剂即可实现氢化钛发泡剂的均匀混合,冷却后可直接获得泡沫铝合金先驱体.文中对于影响先驱体制备质量的熔体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叶片结构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熔体固相率在1;~30;之间时,发泡剂分散性会随着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的增加而提高;当搅拌时间为180 s,搅拌速度为500 r/min时,铝合金先驱体中发泡剂的分散最均匀.
  • 王利英;杨绍普;赵卫国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68-17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架桥机结构损伤的特点及布谷鸟搜索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缺乏活力等问题,从动态发现概率、步长和莱维飞行三个方面对布谷鸟搜索算法进行了改进.以TLJ900型架桥机的主梁为研究对象,针对裂纹损伤,以固有频率和模态保证准则作为损伤检测的指标,用改进后的布谷鸟搜索算法对架桥机的结构进行了损伤识别.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智能优化算法相比,改进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全局寻优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能更准确的判断出架桥机结构损伤的位置和程度,故障识别精度更高.
  • 李志强;韩建民;李卫京;杨智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4): 174-17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4.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摩擦条件对摩擦材料表面第三体的连续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选用两种轨道车辆用低合金制动盘材料与铜基粉末冶金材料为配对摩擦副,在不同速度、压力条件下进行摩擦试验,观察第三体的形成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及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特定的摩擦条件下,第三体的显微硬度可达800~900HV,远高于基体材料的硬度;连续、致密的第三体,使材料具有最低的磨损率;当摩擦转速和压力过低时,磨粒磨损为主要磨损形式,当摩擦转速和压力过高时,黏着磨损将成为主导;在第三体的形成破坏过程中,摩擦速度、压力过低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