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15
  

  • 全选
    |
    交通运输工程
  • 岳昊;王帅;张磊;邵春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行人疏散过程和紧急疏散出口通过能力的角度,分析行人步行设施紧急疏散出口设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紧急疏散出口设置方法.研究发现,在总宽度一定的情况下,紧急疏散出口的个数越多,其相应的总通过能力越低.基于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的数量、初始位置,紧急疏散出口的行人通过能力,多紧急疏散出口的行人选择策略,以及紧急疏散出口的设置指标,构建了行人步行设施紧急疏散出口设置的优化模型;并提出其简化的求解算法,实现紧急疏散出口个数、位置和宽度的优化设置.结合算例,从紧急疏散出口布局优化的角度,提出北京市西直门换乘枢纽紧急疏散出
  • 张亮亮;贾元华;牛忠海;廖成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流趋势变化特征分析是交通流预测的基础.为了提取交通流序列随时间推移所呈现出来的宏观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交通流序列趋势变化的滑动移除近似熵方法.通过对交通流序列趋势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将其细分为上升趋势、平稳波动趋势、下降趋势,然后根据不同趋势变化的时间序列复杂程度不同,建立了滑动移除近似熵方法求解其滑动移除近似熵的值,并根据得到的时间序列提取交通流序列趋势变化.最后以北京市四环路某一断面交通流序列为例,用建立的模型对交通流序列趋势变化进行检测,并与滑动t检验方法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
  • 王龙;马建军;林柏梁;陈雷;温旭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我国铁路车流径路呈树形结构的特点,将分车种的空车调配纳入车流径路的优化体系,同时在满足点线能力限制的前提下,以重空车流整体走行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车流运行径路的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空车调配过程中的车种代用因素,对模型进行扩展,描述了铁路网重空车流的分配方案.最后,以我国东北部分区域路网为案例背景,通过优化求解,获得了满意的车流径路方案和空车调配轮廓方案,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王超;穆东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求解面向制造领域物料配送和废旧产品回收的同时送取货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VRPSDP),提出一种主从式并行模拟退火算法代替传统的串行模拟退火算法.算法首先使用剩余承载力和径向附加费(RCRS)算法求得初始解,然后在并行模拟退火算法框架下使用4种邻域搜索方法对初始解进行优化.最后,选取国际上通用的Montane和Galvao测试数据集(18个顾客数为100~400的测试问题)对算法性能进行测试,与文献中其他5种算法的比较显示,提出的并行模拟退火算法总体性能较优.
  • 乔珂;赵鹏;禹丹丹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2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突发事件导致列车晚点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问题.从乘客角度出发,提出了“首站控制”和“多站协调控制”两类列车运行调整策略.考虑列车能力约束和列车区间运行时间、追踪间隔时间等运行条件约束,以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全部乘客等待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基于两类调整策略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采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以某简化线路为算例,与不采取控制策略相比,两类策略下乘客等待时间均节省约9;,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能够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提供辅助支持.
  • 计算机网络
  • 林友芳;王琨琨;周超;万怀宇;武志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3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旅客个体偏好与关系偏好相结合的建模方法.首先,从旅客的历史出行记录中,构建基于共同出行关系的旅客社会网络;然后,构建旅客个体偏好模型和旅客关系偏好模型;最后,基于旅客偏好模型给旅客推荐座位.在民航领域的一个真实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偏好模型能够有机地将旅客个体偏好与关系偏好结合起来,较好地描述旅客对航班座位的偏好.
  • 林友芳;张奥爽;万怀宇;武志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40.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一个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言,预测客户成长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尝试根据新旅客的短期历史出行数据对其未来价值成长性进行预测.为了克服新旅客历史出行记录稀少而导致无法准确预测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旅客社交网络的预测方法.首先根据旅客历史出行记录构建旅客同行网络;然后分别从旅客个体和旅客关系的角度构建多种分类特征,用来进行旅客成长性预测;最后提出了一种结合个体预测与关系预测的组合预测模型,以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在某航空公司的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民航新旅客未来价值成长性的推断是有
  •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
  • 于金朋;黄冠华;张卫华;肖守衲;刘小霞;张立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4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车载设备的振动水平不仅影响设备安全可靠运转,也影响周围环境的振动噪声.降低车辆的乘坐舒适度.为研究设备振动水平,本文建立了单自由度系统振动模型,分析了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振动能量特征.借鉴基于振动速度的振动烈度评价方法,推导了基于振动能量的等效振动速度的振动烈度公式,并采用基于振动速度和基于振动能量的两种方法,分别评价了某型内燃动车组(DMU)动力包的柴油机组振动烈度.结果表明:机组的振动烈度均随运转速度呈递增趋势,基于振动能量的振动烈度评价方法更能全面反映机组的振动水平和动态特性,为评估车载设备振动水平提
  • 邬学斌;陈宏伟;张欣;李显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5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扭矩传递特性进行了分析,在考虑膜片弹簧载荷特性、从动盘弹性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离合器操纵力学模型,推导出了离合器传递扭矩特性的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以某混合动力客车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运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该离合器的扭矩传递特性曲线,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扭矩特性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 郭盛;邹超平;刘建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5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悬浮式物料输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以其动态激励为研究对象,对悬浮段输送带进行了理论分析,搭建了动态实验平台.进而,基于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动态激励对气膜形成行为的影响,并应用控制变量法得到了落料激励和动态运行条件下输送带的动态响应特性,最后研究了综合激励下输送带的振动特性,为该系统在高速重载情况下平稳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励忠;杜志光;魏丹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64.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磁弹性法测量了材质为16MnR的CW-200型焊接转向架构架一定深度处的残余应力,分析了热处理前后构架中残余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且研究了不同的退火工艺对焊后构架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构架焊接后存在较高的残余应力,在牵引杆座与横梁焊缝处最大值达到193MPa拉应力;而经过不同的去应力退火工艺处理后,残余应力的消除率不同.在630℃退火、保温3h工艺条件下试验用构架残余应力平均消除率最高,X、y方向的最大消除率分别为58.3;和54.6;.
  • 张励忠;魏丹;杜志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6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显微硬度试验、室温冲击试验和冲击试样显微断口形貌分析,对空冷和退火两种处理的S355J2W钢焊接接头进行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退火工艺可以降低焊接接头的硬度,消除其残余应力,使焊接接头的组织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焊接接头各微区的冲击性能.
  • 卢太金;陈梅倩;诸葛一然;万锐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7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热泵地埋管周围土壤内热湿耦合迁移特性开展研究,采用非饱和多孔介质三参数渗流物理模型,将地埋管温度边界与土壤温度边界进行耦合,利用FLUENT软件的UDF功能对地埋管和周围土壤进行耦合运算,得到非冻土条件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水饱和度、压力和温度梯度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较好.
  • 土木工程
  • 师红云;刘广;杨松林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7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及线下构筑物的稳定性有严格的要求,而铁路地理跨度大,采用定期的常规地面人工测量方法无法及时有效得到高速铁路沿线的形变,给线路的稳定性评价和列车的安全运营造成了潜在的隐患.本文以京津高速铁路永乐站至天津站区段为研究区域,利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选用C波段雷达数据对沿线区域进行了形变监测,获得了该区域在2007-02-2010-07时间范围内的纵断面方向平均沉降速率曲线及沿线平均沉降变化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沿线区域沉降变形规律,提出区域内差异性沉降是对线路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因素;并根据
  • 许鑫森;杨娜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8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静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对考虑组合效应的梁腹板开圆孔型钢框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对比,分别根据有无混凝土楼板和有无开孔削弱,选取了四个类型的框架,采用SAP2000进行建模计算;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定义了节点的塑性铰模型.通过两种侧向荷载分布模式的计算得到了不同结构的Pushover曲线、结构的位移和塑性铰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考虑混凝土楼板的组合效应后,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增加;腹板开圆孔削弱则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非常小.
  • 杜彬;史小萌;张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8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义了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中原型和模型的概念,更合理的解释了模型试验中的相似关系,并在原型岩体和模型体中,分别引入了尺寸效应理论,提出一套修正的模型材料参数确定方法.运用准岩体强度和相似材料尺寸效应理论,对工程中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中的力学参数进行了修正,结果说明了所提出修正方法的合理性.
  • 王笃国;赵成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9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由于原理简单、参数获取方便而广泛应用于工程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中.实际工程应用中发现,这种方法由于对各个频率分量采用了等效剪应变水平,使得地面最大峰值加速度和高频段计算结果明显偏低.若干实验表明,应变幅值对土的力学行为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应变低于弹性应变阈值时,土体处于线弹性状态,弹性应变阈值主要与土的塑性指数有关.本文在对各种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理论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弹性应变阈值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海口某实际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杨海朋;白冰;聂庆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00.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弹性力学的空间轴对称问题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建立了竖井竖向附加力的应力表达式.分析该应力表达式可知,在竖向附加力作用下,井壁所受的径向、环向压应力值均为零,竖向附加力对井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轴向压应力,且轴向应力在沿井壁厚度方向几乎无变化,因而可以将作用在井壁外侧的竖向附加力等效为作用在井壁横截面上的均布力.利用该应力表达式对某铁矿竖井井壁竖向附加力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井壁应力状况.
  • 应用数学
  • 邵吉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0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移概率流图模型是获取随机过程转移路径的转移概率函数和某些重要随机变量的概率母函数的有效方法.借助于该方法,讨论了多项分布;给出了广义几何分布和广义帕斯卡分布的概率母函数;导出了它们的数学期望、方差和分布律等.
  • 王秋媛;许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1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具有内部竞争和负债的公司在考虑破产时收益情况下的最优分红控制策略问题.文中所涉及公司的现金流过程中含有二次漂移项,其中包含关于公司内部的竞争和负债的信息.针对不同参数情形,用随机控制理论和方法讨论了通过控制分红和调整雇佣人数以达到收益值函数最大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最优控制策略和最优值函数.
  • 刘晓鹏;刘坤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18.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证明了一个用二次连续可导函数来逼近二阶导数存在有限个第一类不连续点的连续可导函数的结论,并用这个结论推广了广泛应用于随机控制模型研究中的一个随机分析结论,给某些重要随机控制模型的推广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工具.
  • 崔建英;王旭辉;杨卯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2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超细化添加剂润滑脂的超声制备方法,统计分析了亚微米MoS2添加剂和纳米C添加剂在润滑脂中的分布规律,在摩擦试验机上测试了所制备润滑脂摩擦性能,探讨了添加剂对润滑脂润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的超细化使其在润滑脂中的分布更加均匀,颗粒更加细小,润滑脂的润滑效果更好.
  • 崔建英;戴薇薇;石伟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3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一种自动线路探测器(ALD)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并借助ANSOFT HFSS13.0软件的可视化功能,模拟出探测器附近的磁场强度分布,将复杂的磁路理论问题进行了简化,仿真所得结果印证了其原理性的逻辑描述.利用仿真所得数据,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出接受线圈产生的感生电动势,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相一致.探测器组装简单,经过调试和封装后即可安装在轨检车上使用,目前,ALD探测器已在多个铁路局轨检车上推广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
  • 刘艳;刘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3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和删的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DDS)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可调的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信号,其中方波的占空比可调.阐述了信号发生器的体系结构,对波形产生的最小频率做了精确计算,同时对方波的占空比改变方式进行了设计和计算.在分析方波滤波电路后,计算确定了低通滤波器的电阻和电容值.最后对系统实现的效果做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设置频率为主要分量,达到了设计要求.
  • 工程基础科学
  • 冯海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8(6): 14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4.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科研团队投入较大,但创新能力水平不高,其主要问题是对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认识不清晰,造成事倍功半.本文研究了高校科研团队目前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我国高校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并针对我国高校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