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15
  

  • 全选
    |
    土木工程
  • 王梦恕;宋克志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跨海通道重大课题于2012年由中国工程院立项研究.在文献调查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分析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的紧迫性及基本建设条件.从国家战略出发考察通道沿线及旅顺和蓬莱两地登陆点.听取两地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经调研,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需求紧迫;宜采取深埋式“全隧道”方案,横断面采用双洞加一辅助洞;应采用铁路驼背式运输方案;根据需要可在南长山岛留客运竖井出入口;山东半岛登陆点宜选在蓬莱东港,辽东半岛登陆点宜选在旅顺老铁山角.根据已有地理信息数据给出三条全隧道线路的平面图与纵断面图,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谭光宗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1-15.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施工突水是海底隧道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风险,而对其后果严重性分析是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底隧道的突水后果严重性很难用定量的方式加以描述,无法采用经典的直接测算法和社会经济测算法,实现对海底隧道突水事故发生后灾难程度的定量评价.基于可拓工程法,依托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将海底隧道突水风险后果分为生命损失、社会损失、环境影响损失和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对海底隧道穿越海域风化深槽施工突水后果严重性进行半定量化的科学评价.
  • 王永红;齐文彪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6-20.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条件下高地应力煤系软岩地层隧道大变形和施工难点,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了综合研究,形成了对高地应力煤系软岩地层隧道围岩大变形合理控制施工和支护的关键技术,工程试验和实践表明,该方案取得了有效控制围岩大变形的良好效果.
  • 田四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21-2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宜万铁路堡镇隧道围岩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持续时间长,且在时空效应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针对隧道施工中出现的炭质页岩大变形、围岩和支护结构扭曲折断和破坏等问题,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掌子面素描,运用工程地质学和结构力学相关理论,分析高地应力炭质页岩的变形破坏机制,探讨了层状岩层和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高地应力炭质页岩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堡镇隧道炭质页岩变形破坏形式主要有沿层理的挤出变形、斜顶形成的梁柱弯折变形、片帮、片(冒)落、相切于开挖轮廓线墙角的泥质夹层引
  • 李倩倩;张顶立;张成平;房倩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27-3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实测统计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北京地铁区间暗挖隧道开挖后不同埋深下的地层应力、塑性区分布及地层变形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后洞周切向应力升高区随埋深增大而向围岩深部转移,埋深达到20 m后,应力升高区的转移减缓;2)随埋深的增大,洞周塑性区与地表塑性区由完全贯通变为逐渐分离,地表塑性区的范围逐渐减小,但洞周塑性区的范围变化不大,而塑性区以外的弹性区范围增大;3)埋深达到12 m时,地中沉降曲线出现拐点,拐点与洞顶的距离随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埋深达到20 m后,曲线拐点基本稳定在洞顶上方1
  • 王芳;贺少辉;汪挺;刘军;曹瑞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34-3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地铁14号线试验段采用土压平衡盾构修建,并结合PBA(Pile-Beam-Arch)法小规模暗挖拓展区间隧道形成地铁车站.这种工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地铁车站和盾构隧道施工之间的矛盾,但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综合运用预测地表沉降的经验公式、相关统计资料和规范及数值模拟方法,对PBA法扩挖大直径盾构隧道修建地铁车站的过程进行地表沉降分析.结合北京地铁车站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值和现有地铁车站地表沉降统计数据,提出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并按照三级控制的管理方法,分级分步进行地表沉降控制,研究结果对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万飞;谭忠盛;陈岩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40-45.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深圳彩田路北延段工程新彩隧道北口段(拟建)近距离上跨厦深铁路梅林隧道两条隧道叠置的工程设计实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进行三维模型数值分析,对比明挖暗埋法和暗挖法新建隧道施工时既有隧道的变形及内力变化规律,对既有隧道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明挖方案与暗挖方案从技术安全角度皆可行,经过综合比较,推荐明挖隧道方案.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工程实例相结合,提出了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中隔岩体的加固措施、临时边坡开挖时锚喷网的设计方案及施工过程中新建隧道及既有隧道的监控量测方案.
  • 赵凯;乔春生;孔大庆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46-5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层拟作法和多层耦合工法,开挖某特殊用途大型地下洞室全过程,分析开挖引起的围岩变形、应力和塑性区分布状况.发现多层耦合法可以减小塑性区分布范围,开挖各工况围岩稳定性良好,可作为大型地下洞室安全施工的一种工法.通过模拟多层耦合法在Ⅲ、Ⅳ级围岩和不同地应力条件下的施工效果,研究该工法的地质条件适用性.相对而言,围岩质量是更敏感的影响因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更大;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围岩变形和塑性区显著增大.
  • 刘泉维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52-5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岛地铁线路穿越历史悠久的胶济铁路线,下穿地铁线为双洞隧道,跨度大、埋深较浅、相邻间距小,且在穿越青岛铁路时,不能影响其正常的营运和结构安全,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施工期间下穿胶济铁路线的受力状态和施工工法进行模拟计算,并分析了下穿铁路前对上方既有铁路线采用的加固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分析表明:引起被穿越地层上方铁路线路基沉降的主要因素是列车通过期间产生的竖向荷载;未采取注浆加固措施时,拱顶至地表被最大沉降所贯穿,铁路路基呈现整体沉降趋势;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后,拱顶最大位移未延伸至地表,
  • 王勇;乔春生;孙彩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57-6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港珠澳沉管隧道为背景,针对其基槽边坡开挖深度大,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受波浪、沉船等因素影响的特点,论述了基槽开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探讨,并通过试挖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深埋沉管隧道基槽边坡最不利滑动面多位于上部地质条件较差土层,边坡根据地层分级设置是合理的,同时外海沉管隧道基槽应考虑波浪、地震、沉船等荷载作用.
  • 杨威;朱尔玉;郝节;刘建;王满生;陈俞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62-6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开洞砖砌体进行的拟静力试验,以泥浆砌筑的北京地区典型农宅的前纵墙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片采用不同加固措施的开洞墙体.从破坏情况、极限荷载与开裂位移等方面对3片墙体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开洞墙体抗震的薄弱环节.并对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和钢窗框加固两种方法的加固和增加效果及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两种加固方式的加固建议.
  • 李华伟;白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67-72.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对强夯块石墩法处理软弱土地基的施工参数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强夯置换法施工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和消散过程及施工影响范围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现场试验给出经过强夯块石墩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变化.研究表明,对于所处理的软弱土地基,当采用块石(或碎石)填料后,地层中的排水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使强夯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很快.此外,强夯块石墩处理地基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在水平方向一般局限在距离强夯置换点小于4m的水平距离范围内,而其深度方向的影响则比较大,即比之常用的强夯法有较大的加固深度.
  • 高亮;杨文茂;曲村;蔡小培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73-7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跨度连续梁上铺设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并且考虑高速车辆的动力作用之后,其梁轨相互作用机理更加复杂.基于ABAQUS软件,建立高速铁路长大桥梁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纵横垂向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可以对高速条件下高速车辆、无缝线路钢轨、无砟轨道和长大桥梁各细部结构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经计算和检算可知,在铺设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的(80+ 128+ 80)m连续梁上运行时速350 km的高速车辆,其各项动力学计算结果均满足动力学检算标准.
  • 张玉芝;杜彦良;孙宝臣;梁建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80-84.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路基面沉降变形是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稳定性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分析沉降变形传感测试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液力测量原理的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面沉降变形长期监测的传感器,研制了相应的沉降自动监测系统,依托京沪高铁路基沉降变形监测项目进行了现场实际应用,描述了以研发的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为主,人工监测为辅监测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及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和人工两种监测手段的互相校核.监测结果验证了所采取基于液力测量的自动监测方法在高速铁路路基面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 周长东;白倩楠;高日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85-8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统计并分析了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铁路桥梁的震害情况,提出了适用于震后铁路桥梁震害的应急评估方法;基于铁路桥梁的地震易损性评价,选取了典型的震害影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用于计算混凝土铁路梁式桥震害指数的统计回归模型;提出了评价地震破坏等级的经验公式、经验系数及评判指数,并对铁路桥梁的震害损失比进行了专门研究;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震后铁路桥梁震害损失评价的过程和步骤.
  • 钟明琳;朱尔玉;周勇政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90-94.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轨道梁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轨道梁在人为或自然条件下发生损毁时的快速替换,必须对轨道梁快速替换的目标线形进行研究,探求用有限类型的目标线形实现对任意线形轨道梁的快速替换.以重庆单轨交通轨道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轨道梁快速替换中目标线形分析的边界条件,提出了基于整体替换原理的轨道梁快速替换目标线形分析方法.通过对轨道梁平曲线目标线形分析得到由三种圆曲线(R =119、190、476 m)和直线组成的“三曲一直”轨道梁平曲线线形整体替换方案.分析表明,轨道梁线形替换中可以不考虑竖曲线的影响,目标
  • 程潜;张楠;夏禾;张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95-10.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蠕滑理论建立横向轮轨关系的车桥动力相互作用模型,以典型高速铁路车辆通过32 m简支梁桥作为算例,研究不同车速和桥梁刚度时车桥动力耦合系统中的实际轮对蛇形运动.采用按轮轨密贴假定建立的另一种以轮对蛇形为激励的车桥动力分析模型,以蠕滑理论求出的轮对蛇形运动作为激励,与不考虑轮对蛇形运动激励时的车桥动力响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分析桥梁动力响应时可忽略轮对蛇形运动的影响,而分析车辆动力响应时则应加以考虑.
  • 曹珊珊;雷俊卿;张坤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02-10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目前多塔斜拉桥最为突出的刚度问题,以既有提高结构刚度的措施为基础,借助依托项目,采用空间桥梁有限元专用程序,考虑大跨度斜拉桥中的几何非线性效应,分析研究了设置不同支座间距的双排支座对六塔斜拉桥刚度和传力系统及内力分布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排支座的设置可以提高斜拉桥刚度10;以上,对主梁的内力分布存在最优支座间距区间,对索塔和拉索亦均有相应影响.
  • 王永红;赵玉强;李志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08-114.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柴达木盆地地质情况,设计了二维模型实验装置平台,模拟深部盐水层CO2注入过程的运移特点,分析对盖岩层的影响规律,并对CO2盐水层储量进行评估,最后对CO2深部地质封存物理模型实验装置的效果及相关问题给出评价和建议.
  • 任福民;郭鑫楠;梁锐;刘弘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15-11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初步界定了铁路建设生命周期CO2排放的评价范围,并对铁路建设生命周期物化阶段的CO2排放进行了清单分析,提出了铁路建设生命周期CO2排放量的评价框架和方法.
  • 陈嵘;雷俊卿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20-12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工程师的绘图效率,节约时间,以VB6.0调用AutoCAD2006类库绘制配筋图,VB6.0可编程设置AutoCAD2006的线型、比例、图层、标注尺寸线、填充等关键点.绘图实例说明这种方法方便、可行,适合于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应用,充分发挥了VB6.0的计算功能和AutoCAD2006的绘图功能.
  • 禹国辉;朱尔玉;李学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24-127.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自编框架箱涵计算软件及ANSYS有限元通用软件,对斜交框架箱涵结构进行了空间结构受力和配筋特点分析,对正交框架箱涵、斜交10°~40°框架箱涵,运用斜交转正交计算理论和斜交计算理论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斜交框架箱涵结构随斜交角度的增大,钝角处的弯矩呈现递增趋势;运用斜交转正交计算理论计算得到的钢筋拉应力,比斜交计算理论得到的钢筋拉应力偏大,这种差值随斜交角度的增加而变大,使得大角度斜交框架箱涵的配筋量增大;运用斜交转正交计算理论得到的混凝土的压应力比斜交计算得到的混凝土压应力偏小,计算差值在1
  • 张勇;项彦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28-133.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核废料处置库近场环境的对流传热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解析法,推导了无界域内一维热平流热传导过程的准确人工边界条件.针对饱和多孔介质的一维水流传热问题,考虑半无界域内的温度边界情况和无界域内的热流集度情况,分别采用准确人工边界条件和下游特定位置处的温度人工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任意时刻的温度分布.通过与半无界域内一维水流传热问题的解析解对比,验证了准确人工边界条件的可用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温度人工边界条件计算时,如果传热时间足够长,则温度计算点离人工边界位置越近,计算误差就越大;相比之下,采用准
  • 邬鑫;刘夏润;江辉;楚芹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34-139.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度折减因子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确定非弹性强度需求的主要依据,但是当前各国主要抗震国家仍然沿用传统的基于变形延性的强度折减因子,难以和新一代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相融合.文中挑选四类场地下的强地震动记录,引入改进的Park-Ang双参数损伤性能评估模型,编程计算并分析了四类场地下基于性能的强度折减因子的分布特征,构造了5;阻尼比的基于性能的强度折减因子的回归模型,并给出了不同场地下的回归参数取值,可用于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并可供规范修编参考.
  • 陈波;贾蕗宇;田晨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40-144.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击暴流具有与常规大气边界层近地风完全不同的风场特征.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仿真技术,完成了几何缩尺比为1∶2 000的下击暴流过程的数值模拟,并将其风剖面的模拟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下击暴流作用下,将大跨平屋面置于距下击暴流中心不同径向位置时,屋面平均风压系数和速度场的分布规律,并与大气边界层风场中平屋面的风荷载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再现下击暴流的风场特性;下击暴流风场中平屋面风压分布规律明显区别于大气边
  • 张岩;杨娜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45-15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藏式建筑木构架典型的3种变形特征,依据前期勘察成果所确定的构件变形的关键点位置,提取数值模拟分析中关键点处的应变数值,研究典型藏式建筑木构架在梁的过度下挠、构件的扭转、雀替的歪闪3种情况下的变形关系,提出初步的变形破坏定位与判断方法,为结构状态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 张思功;杨娜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52-15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PDL参数化编程,实现单人行走荷载的4种加载方法,并利用ANSYS瞬态动力分析软件,进行楼板振动数值分析.将数值模拟得到的楼板加速度峰值和均方根值与文献中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4种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单步落足荷载加载模拟人行走作用下楼板振动时,不考虑双脚的重叠时间段得到的楼板加速度响应偏小,且误差较大;其他3种方法得到的楼板振动加速度峰值相差不大;傅里叶连续行走荷载在固定点加载得到的加速度均方根值,不能用来表征楼板舒适度;单人随机行走荷载加载与实际情况更为符合,是分析楼板振动响应较为精
  • 马青青;张鸿儒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57-16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单位脉冲函数,建立了简支梁桥的纵向振动频响函数方程,基于传递函数,提出了用于求解多跨简支梁桥纵向位移和轴力的动态频响函数的计算方法.以六跨简支梁桥为算例,求解了跨中最大位移和轴力,并给出了脉冲荷载作用下相应的傅里叶振幅谱.结果表明,中间各跨跨中位移较大,两侧跨中轴力较大,响应谱的变化规律与位移和轴力的变化一致.
  •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
  • 蔡永林;黄超;李建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62-165.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了正交车铣复合加工中刀具的切削区域,以此作为边界条件,建立了计算刀具切削刃上任一点实际参与切削面积的模型;通过对该数学模型的编程计算,分析了不同切削参数下参与切削刀具切削刃上各点的磨损情况;最后通过切削正交实验,采用不同切削参数验证了文中所涉及模型及理论的正确性.
  • 刘秋生;钱平;李章国;陈雪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66-171.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高速列车的简化结构模型,采用Virtual Lab Acoustics专业声学求解器,建立了车厢结构声场耦合分析模型,对车厢结构模态、室内空腔模态及室内声振耦合系统进行了模型化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21.24 Hz和35.53 Hz处,车身结构模态的振动频率和空腔模态的振动频率接近,产生共振;在同一水平面上场点声压呈现强弱交替分布,随着频率的增加,车厢内部同一平面上沿横向和纵向的干涉条纹增加;不同测点声压级差异明显,噪声空间分布不均;在20~38Hz频段,声压级处于80 dB以上.
  • 赵建东;郑军;赵琪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72-176.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产品的生产效率,基于遗传算法对传统冲压生产线布局进行优化研究.以生产线物流费用最低为目标函数,生产车间总长度、总宽度和设备间保留最小间距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了TFT-LCD冲压生产线数学模型,通过编程求得优化解,并根据生产现场实际与自动化改造情况调整出较好布局优化方案.按优化方案进行试生产的测算结果表明,优化布局方案实施效果良好,与优化前布局相比,生产背板周期时间提高了25;,生产线平衡率提高了10;,日产量提高了33.3;,成本降低了25;.
  • 温立志;吴文江;杜彦良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77-180.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向系统和仪表板的怠速振动是整车NVH(Noise Vibration and Harness)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NVH要求,运用HyperMesh软件建立汽车仪表板及转向管柱的有限元模型,并运用NASTRAN软件计算仪表板频率在35 Hz以下的局部或整体固有模态特性及转向盘上下振动与左右振动频率.结果表明,仪表板处的局部振动频率与发动机怠速激振频率接近,容易产生怠速共振现象,最后提出改进建议以避免发生怠速共振现象,从而改善汽车的NVH性能.
  • 杨小龙;李德才;杨文明;邢斐斐;崔红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7(1): 181-184. https://doi.org/10.11860/j.issn.1673-0291.2013.01.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密封间隙值为0.4~0.8 mm范围内大间隙并联型磁流体密封结构的磁场分布及密封能力与磁源个数的变化关系,采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大间隙对多磁源磁流体密封性能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大间隙并联型磁流体密封能力随着密封间隙的增加而减小;多磁源的密封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大间隙磁流体的密封性能;永磁体与极靴结合处的漏磁及部分磁源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是导致并联型磁流体密封结构的密封能力与单磁源的耐压能力成非线性关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