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2-15
  

  • 全选
    |
  • 徐明新;杨成永;张强
    . 2008, 32(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隧道施工中,利用支护位移的监控量测数据及时地进行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是隧道动态设计的关键,对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隧道监控量测参数中,由于支护位移测量方便、花费低和可信度高,在工程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本文欲以隧道施工中喷混凝土支护的量测位移为基础来建立一个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方法.文章给出了支护结构截面失效的功能函数及计算支护内力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特征,叙述了通过测量位移计算可靠指标的步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例分析,总结了所提方法的特点,并给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本文方法可用
  • 陈建东;白明洲;许兆义
    . 2008, 32(1): 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路的发展将促进站点周边城区人口密度、城市交通量等因素的变化,人口密度和城市交通量的增加将造成大气污染等环境质量的改变,形成对站点周边城区的次生环境影响.以大气质量为例,通过对北京市大中小不同规模的车站周边区域的大气质量的测试,分析了北京市铁路站点周边区域的总悬浮颗粒物TSP、SO,2、NO,x等大气污染物,同时,调查了铁路站点周边区域的城市交通量和人口密度,通过最小二乘法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人口密度、城市交通量等与主要大气污染物含量的相关性,探讨铁路次生环境影响的控制因素.
  • 李家稳;张海燕;韩宝明;张弥
    . 2008, 32(1):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路提速后,大量的铁路平交道口已经改为下穿立交或上跨立交的结构形式.在下穿立交的结构形式中,单孔、双孔或三孔连续的框架桥的结构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设计施工等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四孔连续的框架桥结构形式还是不多见,在设计和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厚板有限元原理,提出了四孔连续框构桥的设计方法,并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了四孔框构桥的自动设计、分析计算及绘图等过程,将极大提高框构桥设计的工作效率.
  • 曹玉新;许兰民;沈宇鹏
    . 2008, 32(1):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土工格栅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在多年冻土区特殊路基中土工格栅加固过程.通过土工格栅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地区的应用实例,结合现场变形温度的监测,认为土工格栅对减小路基的沉降影响不大,但能有效地减小侧向变形,从而有效地减小纵向裂纹.采用商业数值计算软件ABAQUS,引入接触单元,模拟青藏铁路五道梁地区的加筋路基的温度、变形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得的结果吻合,说明土工格栅在青藏铁路应用的合理性.
  • 沈宇鹏;许兆义;王连俊;魏庆朝
    . 2008, 32(1):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铁路路基的热稳定性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站场路堤比普通路堤宽度大,受气温升高影响更大.以清水河站场试验点为工程背景,对站场和普通路基3个冻融周期的现场测试温度进行分析比较.参照前人对气温预测计算公式,作为青藏铁路站场路基进行热分析的边界条件,运用数值计算方法近似求解计算站场路基20 a后的热状况,同时与普通宽度的路基作比较.结果表明,站场路堤的多年冻土的人为上限比普通路堤高,最大融深比普通路堤大,说明路基的宽度是加速冻土破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段东明;杨永平;魏庆朝;张鲁新
    . 2008, 32(1):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管-保温材料复合路基是青藏铁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新型路基结构形式.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推导出应用于青藏铁路冻土路基中的热管的热流表达式,并用热焓法考虑冻土相变问题,对该路基结构形式及在无保温材料情况下施工20 a后的路基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表明:保温材料能够有效地阻止热量从路基面向下传入地基中,使0℃等温线始终在保温板底层;该路基结构形式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理想结构形式,有利于克服全球变暖的影响.
  • 冯震;王娜;王连俊
    . 2008, 32(1):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建模研究,将基于预测有效度的组合预测模型用于建(构)筑物沉降分析.研究显示,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单个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主要体现在预测误差较小,最大误差<6;.这有助于准确地预测沉降,从而使后期施工组织安排达到最优化,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预见,经过模型的不断更新,当实测数据充分可靠时,对其长期趋势的预测可取得可靠的结果.
  • 王霆;刘维宁;何海健
    . 2008, 32(1):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地铁工程施工对邻近管线的影响问题日趋突出.本文以北京地铁某车站工程为背景,借助大型有限元程序ABAQUS建立了三维隧道-管道-土体耦合模型,详细模拟了车站施工过程对邻近管线的影响.计算结果与现场量测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分析的可靠性.通过管道应力、局部倾斜、附加最大弯矩和地表沉降槽限值的验算,对管线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 赖永标;乔春生
    . 2008, 32(1):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分析了各种岩溶塌陷预测方法和介绍支持向量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溶塌陷预测方法,运用Matlab语言编程,建立了相应的岩溶塌陷预测模型.以已有的岩溶地面塌陷实例为学习样本,进行学习测试,得到训练效果较佳的预测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某市岩溶塌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在岩溶塌陷预测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姚国伟;孙河川;魏庆朝
    . 2008, 32(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现行的规范,沥青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Pavement Condition Index)是根据路面破损情况,将路面质量分为优、良、中、次、差5个等级来对路面状况进行评价的,是对已经出现破损的路面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属事后调查,破损面积均以实际量测数据来计算.而预测城市地铁浅埋暗挖车站施工对沥青路面造成破损的状况属事前预测,因此破损面积需要通过理论计算获得.另外,规范中制订的路面破损状况评价标准也可以作为城市地铁车站浅埋暗挖施工造成沥青路面破损的控制标准.本文采用PECK理论模拟计算地铁车站暗挖施工导
  • 廖利;高亮;辛涛;魏庆朝
    . 2008, 32(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广州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建立了路基上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板式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动力学微分方程.通过仿真试验,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直线电机与感应板之间的气隙控制技术以及路基上板式轨道的动力特性,为板式轨道的设计、竖错不平顺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
  • 迟明杰;赵成刚
    . 2008, 32(1):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中密砂和密砂,剪胀现象是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相变线是描述剪胀现象的一条特征线,相变线比较容易确定.本文在已有弹塑性模型基础上,对硬化参数进行修正,并引入与相变线相关的状态参量,建立了一个新的剪胀性砂土本构模型.该模型尤其适合于中密砂和密砂,对于松砂则退化为原弹塑性模型.模型包含9个材料参数,参数比较容易确定.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的描述砂土的主要特性.
  • 焦健;乔春生
    . 2008, 32(1):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一种用于数值流形方法的覆盖自动剖分算法,并对其加以改进和扩充,令其能够适用于复杂的材料边界条件和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应用算例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对任意边界条件的连续和非连续问题都能够进行覆盖系统的自动剖分.
  • . 2008, 32(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红华;杨庆山
    . 2008, 32(1):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了薄壁梁受轴向拉压、弯曲、剪切、扭转和翘曲以及轴力二次效应等耦合效应,根据Von Mises屈服准则及Prandtl-Reuss增量关系,推导出理想及强化弹塑性材料薄壁梁单元的增量本构关系.应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薄壁梁单元精确模型的弹塑性增量刚度矩阵,并用高斯(Gauss)积分数值分析方法求得了该刚度矩阵,实现了薄壁梁多因素耦合影响下的材料非线性分析.通过与实体模型的算例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模型,说明该模型在薄壁杆系结构计算分析中,具有实体或其他模型无法替代的优点.
  • 赵曼;阎贵平;郝文秀
    . 2008, 32(1):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活性粉末混凝土RPC(Reactive Powder Concrete)材料的特性和普通混凝土轨道板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RPC这种超高性能的材料应用于轨道板的思想.根据设计荷载作用下轨道板的受力特点,建议采用格构型RPC轨道板,并给出了其设计图.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不同类型板式轨道的三维空间模型,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轨道板应力位移的比较分析,证明了采用RPC格构型轨道板是合理和安全的,为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板式轨道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为RPC材料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开辟了新
  • 原海燕;阎贵平;刘磊
    . 2008, 32(1):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适应分析是钢桥塑性分析理论的一个新方向,它以重复载荷作用下结构的自适应现象为基础.挖掘结构的承载潜力.本文以连续钢梁桥为对象,分析了重复载荷作用下结构的特殊行为,以一个两跨连续梁为例,用增量分析法计算了结构的自适应极限载荷.分析表明:结构自适应的必要条件是卸载过程中不出现弯矩重分配;增量分析法原理清晰,适于编程.
  • 贾红梅;阎贵平
    . 2008, 32(1):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是一种静力非线性计算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研究应用,是评价结构抗震能力的新方法.Pushover分析方法多用于建筑结构.但在桥梁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结果表达方式与建筑中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客运专线的双柱桥墩.归纳与总结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及原理,结合能力谱法确定了结构在指定强度下的目标位移,并通过地震需求曲线和结构能力曲线的叠加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侧向加载模式分布下Pushover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
  • 文捷;王元丰
    . 2008, 32(1): 7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OpenSEES系统,基于Lazan材料阻尼与应力关系的研究理论,采用Hognestad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及Karsan-Jirsa加卸载准则,计算素混凝土构件在轴向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包围面积.得到混凝土正应力作用下单位体积损耗能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材料单位体积损耗能量随最大应力幅值的提高而增大,在相同最大应力幅值处混凝土强度越高,单位体积耗能越小.对结果非线性回归建立了素混凝土材料单位体积耗能与最大应力幅值及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式,在理论上为混凝土材料阻尼的计算提出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 贾力;黄鹏;杨立新
    . 2008, 32(1):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地铁列车的进站、出站过程进行了瞬态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地铁车站内的气流场分布,分析了列车的运行对车站内流场的影响,并讨论了活塞效应在车站自然通风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列车运行形成的活塞风对车站内的气流组织影响显著,同时也起到了通风换气的作用.站端设置活塞风井能够有效加强车站的自然通风,并降低站内的气流速度.
  • 李平康;金涛涛;李蓓
    . 2008, 32(1):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模糊规则递推调整算法的车辆自动换挡控制策略,建立了履带车辆模糊换挡控制器模型,以Matlab/Simulink中典型的车辆模型作为仿真环境,与二参数换挡规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模糊换挡策略能有效的提高履带车辆自动换挡过程中的加速性及动力性.
  • 胡准庆;任杰;张欣;刘建华
    . 2008, 32(1):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单缸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燃用F-T(Fischer-Tropseh)柴油和0号柴油的对比试验,分析了发动机燃用F-T柴油和0号柴油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与燃用0号柴油相比,燃用含50;F-T柴油、75;F-T柴油的混合燃料及纯F-T柴油时的有效热效率、经济性和排放特性都有显著改善,其中有效热效率分别提高4.92;、5.22;和6.38;;燃油消耗率分别降低2.15;、2.61;和2.87;;NO,x排放量平均分别降低78.2;、85.6;和90.1;;CO排放量分别平均降低91;、93.7;和96.5
  • 赵亚男;赵福堂;刘碧荣
    . 2008, 32(1): 9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发动机速度、负荷和万有特性离散化为矩阵形式,采用曲线拟合、曲面拟合、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数学建模,建立了汽车发动机仿真数学模型,开发了计算仿真程序.仿真实例表明,对发动机外特性进行拟合,拟合阶次越高,结果越精确,一般采取5阶拟合即可以真实反映发动机的外特性.对发动机万有特性与负荷特性进行拟合,拟合度为99.85;,试验数据模型化后的结果符合要求.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很高的模拟精度,能精确地反映出发动机的特性.
  • 肖燕彩;陈秀海;朱衡君
    . 2008, 32(1):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离散灰色模型作了进一步改进,给出一种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将离散灰色模型中的已知条件作了适当的拓广,从而使新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通过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预测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刘平安;方跃法
    . 2008, 32(1):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弹性力学中的应变能理论和卡式第二位移最小定理,推导出了利用双曲余弦曲线轮廓设计的单轴平面微动关节在平面内3个自由度微运动中的柔度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将各方向柔度变化规律与目前广泛应用于柔性机构设计中的半圆弧曲线平面微动关节的对应规律进行比较,揭示了这种类型微动关节在柔性机构设计中一些有用性能,如不存在变形耦合,且柔度随关节尺寸变化较为稳定.
  • 槐创锋;方跃法;郭盛
    . 2008, 32(1):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基于步态规划分级结构的自适应网络模糊推理系统控制策略,该方法不需要确定双足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以一种动态双足机器人为例,建立机器人的Sugeno模糊模型.对机器人系统的不确定上界进行自适应参数估计,采用自适应控制器逼近未知不确定界,解决了一类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控制问题.控制器的设计只要求不确定性满足匹配条件,而无需知道不确定界,能够处理不确定参数变化范围更广的情况,减少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保守性.设计的分级控制系统可以学习试验的输入输出数据,从而在动态平衡下进行行走.同时,模糊控制器的进一步在线学
  • 陈淑玲;刘鹏飞;朱志强;刘秋生
    . 2008, 32(1):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Wilhelmy吊片法测量了不同浓度下异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水溶液在25℃到65℃温度范围内的表面张力值.结果显示,在适当的浓度下,当温度超过某确定值时,被测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并且随着醇类中碳原子个数的增加,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 孙明礼;李德才;崔海蓉;何新智
    . 2008, 32(1):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磁性液体密封理论,并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一个三槽四齿密封结构进行磁场有限元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磁力线都在密封装置内部形成磁回路;转轴侧极齿两侧磁场强度差决定密封装置的密封能力;密封间隙不宜超过0.3 mm.
  • 王足;朱玉萍;兑关锁;崔海宁
    . 2008, 32(1): 119-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形状记忆合金的本构模型中,有效复合模量是很重要的因素.工程计算中,一般采用经验公式,但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支持.本文基于Eshelbv等效夹杂原理和Mori-Tanaka方法,分析形状记忆合金的有效复合模量,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与文献中的经验公式比较,进行误差分析,并分析了不同的有效复合模量计算对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从理论上论证经验公式的可行性,为形状记忆合金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 刘彩霞;李强
    . 2008, 32(1):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和Hopkinson压杆实验装置对高速动车组使用的铝合金材料分别进行了准静态和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变率下,整个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的屈服现象,也无明显的屈服极限;该铝合金材料的屈服极限、瞬时流动应力均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应变率较低时,两者增大的幅度并不显著,在应变率较高时,两者才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在动态加载条件下,该铝合金材料的变形表现出非线性特征.
  • 周素霞;杨广雪;谢云叶;肖楠
    . 2008, 32(1):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高速动车组车轴的疲劳试验数据比较少.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在车轴的疲劳强度研究中,运用损伤力学方法,在损伤场已知的情况下,首先进行了构件应力场、位移场和应变场的分析;在应力场已知的情况下,进行了损伤场的分析与裂纹扩展寿命的预估.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步骤.根据裂纹形成阶段的试验数据,将裂纹形成和裂纹扩展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了试验数量.通过不同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高速动车组车轴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