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08-15
  

  • 全选
    |
  • 吴作伟;陈兴华;马立
    . 2000, 24(4):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5型客车车体钢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用于结构腐蚀限度搜索的有限元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对该车车体钢结构主要零部件在多工况、多参数下条件下的搜索计算,并给出了一些搜索计算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有效和成功的.
  • 智浩;文祥荣;缪龙秀;林家浩
    . 2000, 24(4):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动态载荷识别的频域方法归结为统一的形式,不论是随机激励还是确定性载荷,均可利用实测的系统响应及响应与激励间的广义传递矩阵进行动载荷的识别.通过对识别过程中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选择响应测点以提高识别精度的方法,有利于工程应用.
  • . 2000, 24(4):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文祥荣;智浩;缪龙秀
    . 2000, 24(4):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基于模态分析法的动载荷识别时域方法,应用薄板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并对该方法在转向架结构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李裕国;李强;缪龙秀
    . 2000, 24(4):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磁弹性法测定了120 km/h快运货车转向架焊接构架用16Mn钢的磁声特性曲线,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构架5种工况下的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现场测试,得到了构架上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
  • 王文静;刘志明;缪龙秀
    . 2000, 24(4):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位移模态出发详细推导了应变模态的表达式;以悬臂梁模型为例,进行了位移模态与应变模态实验分析,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三者识别的模态参数基本一致,而且应变模态分析方法可以确定结构应变最大点和共振疲劳危险点.
  • 喻志平;孙守光
    . 2000, 24(4):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车辆刚体动力学分析模型和Newmark直接积分法计算了直向通过道岔时209HS转向架构架的载荷-时间历程;在建立构架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编制流程控制文件后,采用ANSYS软件中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模块计算了直向通过道岔时构架的动应力.结果证实对构架进行实用的动应力分析是可行的.
  • 沈延鹏;刘志明
    . 2000, 24(4):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转向架构架动应力测试中的干扰源、干扰途径和敏感设备;研究了抗干扰技术,总结出复合防护技术、接地技术、电源技术等硬件技术和零漂信号处理、数字滤波处理、小波处理等软件技术,并在运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 柳拥军
    . 2000, 24(4):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切比雪夫多项式逼近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次曲线磨耗形踏面的设计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在HLM踏面离散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出了LY2型磨耗形踏面,并分析了LY2踏面与我国60 kg/m钢轨匹配时的几何接触关系.
  • 方跃法;房海蓉;牟建斌
    . 2000, 24(4):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衡量并联机器人操作精确程度的指标--误差敏感系数,并给出了其在工作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这样不需知道每一结构参数的制造误差及输入参数的误差,就可以了解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哪些区域工作时操作精度高.
  • 李建勇;鄂明成;查建中
    . 2000, 24(4):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制造系统鲁棒性的概念,讨论了对制造系统鲁棒性的几种评价、设计和优化方法.这些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很好的可实现性.
  • 鄂明成;李建勇;查建中;方跃法
    . 2000, 24(4):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述自组织系统结构上的基本条件后,利用智能工程中的集成智能单元,建立了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自组织单元的基本结构.
  • 陆一平;查建中;李建勇;鄂明成
    . 2000, 24(4):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全局最优化求解布局问题,通过对目标函数的局部极小出发的两级搜索,获得多个邻接极小,实现布局模式的自动生成;从而获得基于不同布局模式的可行解集以及基于此解集的相对最优解并通过矩形空间中的圆布局问题给出实例演示.
  • 姜义东;李建勇;何大勇;于洋
    . 2000, 24(4):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虚拟制造的概念,系统地论述现有的虚拟制造系统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开放式层次化虚拟制造系统体系结构,同时讨论了该系统的特征.
  • 夏渊;张欣;李国岫;胡准庆
    . 2000, 24(4):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论述了天然气电控喷射监控系统的构成,并将其应用于双燃料发动机台架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了系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 宁智;路勇
    . 2000, 24(4):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湍流传质原理,对柴油机排气微粒脉冲放电的静电捕集理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脉冲放电对微粒在传输过程中的湍流掺混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脉冲放电加大了微粒的湍流掺混程度,使微粒的静电捕集效率降低.为此,针对柴油机排气小微粒的静电捕集,提出了脉冲-直流双区供电方式,它既增大了微粒的荷电量,又可降低微粒捕集时的湍流掺混作用,可以使微粒的捕集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 刘伟;张欣;杨旭;梁龙
    . 2000, 24(4):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计算了结构参数(如燃烧室形状、压缩比等)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简要分析了改善发动机性能的措施.结果表明,采用球形燃烧室有益于提高输出功率.
  • 李长虹
    . 2000, 24(4):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道岔材料的破损及应力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岔功能梯度结构模型.依据道岔功能梯度结构模型,通过对合金钢进行温热加压处理,制造了符合结构模型的功能梯度材料.性能梯度变化的特征使得功能梯度材料能够有效地解决道岔中强度与冲击韧性之间的矛盾.
  • 宋雷鸣;金洪杰
    . 2000, 24(4):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DQX系列旋转式压缩机的振动和噪声产生的机理,指出系统的噪声并非由于压缩机或壳体的共振引起的,而是非共振激励下的壳体等部件的振动声辐射引起的,这为进一步对压缩机噪声和振动进行控制提供了依据.
  • 张新华;宋雷鸣;田新浩
    . 2000, 24(4):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机车现用138T501、138T502风笛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侧后方声级值较大,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按照声号筒设计原理,研究设计了JQF型低噪声局部隔声罩风笛装置.JQF型低噪声局部隔声罩风笛装置的声学性能全面超过了现用风笛.在不降低前方声级的条件下,大幅度地降低了侧后方的声级值.从而可使由于机车鸣笛造成的环境污染下降到限值以内.
  • 孙孟庆;方跃法
    . 2000, 24(4):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6V280ZJA型柴油机的参数为例介绍了用质心位移法来研究内燃机振动力平衡,数据计算结果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 艾克拉姆·苏莱曼;金新民
    . 2000, 24(4): 9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零电流开关结构的单开关管的三相升压功率因数校正整流器.软开关动作可用低功率的辅助电路来实现.文中分析了ZCT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电路设计的准则,并对一个1 kW、50 kHz的整流器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总谐波失真小于9;.
  • 唐丽丽;郑琼林
    . 2000, 24(4): 9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并给出了单相PWM整流器交、直流侧滤波参数的选择方法,并对功率因数为1和功率因数不为1且直流侧电压低于交流侧网压峰值的两种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参数选择是正确的,并且当直流输出电压低于网压峰值时,交流电流仍可控.
  • 姜久春;张维戈;周希德
    . 2000, 24(4):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电动汽车运行参数和状态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结构、软件设计、系统间通讯方案等内容,给出了检测电池电压以及电池充放电电量的新方案,也提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些可行方法;最后给出了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的分析,并附有运行参数曲线.
  • 胡小刚
    . 2000, 24(4):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可编程序控制器S7-300和现场总线PROFIBUS可以组建复杂的集散控制系统.以DK8G型地铁动车控制系统为例,提出了3个DK8G型地铁动车的可编程序控制系统.通过比较,确定带冗余控制功能的系统为最佳.该系统采用双CPU的冗余控制,对全车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具有系统可靠性高、控制功能强、系统便于维护和扩展等优点.这种控制结构适于地铁动车、城市轻轨、高速列车和各种机车.
  • 王立德;申萍;阚永生
    . 2000, 24(4): 113-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采用单线多点数字化集成温度传感器、公用电话网络实现的远距离分布式供暖锅炉遥测监控系统,并对系统软硬件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部分进行了讨论.
  • 田宏萍;张家栋
    . 2000, 24(4):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机车电气线路故障诊断难度较大的状况,提出了机车电器电路故障诊断系统的基本组成,并对车载诊断系统的基本结构、硬件结构、软件设计进行了介绍.
  • 喻凌宇;朱衡君
    . 2000, 24(4):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改进的云母槽自动下刻机对刀定位系统通过两级控制,即综合控制电枢转动和刀具微量移动来实现精确对刀.文中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以及控制方式.样机试验结果表明,可实现自动下刻机的精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