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6-15
  

  • 全选
    |
  • 肖扬;杜锡钰
    . 1998, 22(3): 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维离散傅立叶变换,提出了一种动态多维离散系数的传递函数的自动生成算法,可求出高阶、复杂拓扑结构的动态多维离散系统的系统矩阵、传递函数.
  • 李宏伟;袁保宗
    . 1998, 22(3):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一般ARMA噪声中谐波频率的估计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总体最小二乘(SVD-TLS)的预滤波方法. 该方法先两次利用SVD-TLS求解由自相关获得的超定线性方程组得到噪声的AR系数估计, 然后由滤波输出过程的高阶延时自相关来估计谐波频率. 由于应用自相关和SVD-TLS技术, 该方法在短数据情形下具有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和低信噪比的性能, 模拟实验说明了这些性质.
  • 许晓斌;林碧琴;陈芳;傅秋良;袁保宗
    . 1998, 22(3):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语音识别中,为了得到分布共享的异音模型,先要知道与发音语境无关的音素模型.在本文中,给出一种用于训练与发音语境无关音素模型的方法,然后利用这种音素模型完成对异音模型的训练、以及对异音模型的输出分布的二值决策树聚类.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给出的方法,可以实现对与发音语境的无关音素模型,以及异音模型的可靠训练.
  • 赵耀;王红星;袁保宗
    . 1998, 22(3):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分形图象编码方案存在的缺点,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编码方案.在此方案中, 进一步去除分形变换参数的相关性,有效地提高分形压缩比, 在相近的信噪比下, 本方案的压缩比比Jacquin方案提高了50;以上;并利用近代滤波技术对解码图象进行处理,使图象的视觉效果大大增强.同时, 该方案还有效地提高了编解码的速度.
  • 邹国辉;袁保宗
    . 1998, 22(3): 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的MAP准则进行图象恢复和边缘检测,并在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时,采用逐点象素向邻域跳变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运算量.从实验结果看,该方法明显好于视觉处理中常规的零交叉方法.
  • 马金明;丁晓明;裘正定
    . 1998, 22(3): 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ITU-T建议Rec.G.729、Rec.G.729Annex A和Rec.G.723.1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最新颁布的三种适用于多媒体通信的低比特率线性预测语声编码器标准.本文介绍了语声编码器的比特率、复杂度、延迟和音质等性能指标的含义,并通过比较这三种新型声码器在算法和性能指标上的异同点,讨论它们在多媒体通信中的不同应用.
  • 黄力群;简伟;江中澳;张杰;沈柯
    . 1998, 22(3):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动态方程,得到方程各变量以及参数的表达式,对动态方程进行模拟数值计算,求出了分岔图以及奇怪吸引子,结果对声光双稳系统的混沌实验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魏道平;赵玉成;张劲松;江中澳;简水生
    . 1998, 22(3):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2×2单模光纤耦合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熔锥型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制作及其性能测试.
  • 张劲松;赵玉成;王智;裴丽;魏道平;简水生
    . 1998, 22(3):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起源于三阶电极化率χ(3)实部的非线性折射率所引起的自相位调制现象(SPM)对光场分布的影响,经过一些近似处理,求解了多模光纤中的高斯光脉冲传输方程,所得结果与传统的单模光纤自相位调制理论不同.
  • 王智;张劲松;吴重庆;简水生
    . 1998, 22(3):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热力学的角度分析光纤预制棒工艺的能量变化,结果表明反应本身放热,原料气体升温吸热,最终需要通过加热方式供给体系大量热量以维持反应进行.对四种加热方式的比较,说明较长的加热区对工艺过程有利.
  • 王方石
    . 1998, 22(3):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L-系统的概念及其文法规则,并以它为理论基础,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模拟出植物的造型,如树、叶、花等.
  • 赵洪元
    . 1998, 22(3):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统计学的角度给出计算违反飞机纵向间隔的概率模型.从该模型可以看出,违反飞机纵向间隔的概率与飞机的几何尺寸,飞行器纵向间隔 ,航线长度,飞行流量,管制员"管制时间差"等密切相关.最后给出目视飞行条件下的一个实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模型为航线规划、改进与完善以及飞行流量管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璐;高自友
    . 1998, 22(3):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神经网络作为传统的时序线性模型的非线性推广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多层前向神经网络与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及反馈神经网络与非线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等价意义,提出了一种可作为非线性时序模型的内反馈神经网络.
  • 王守慧;张全寿
    . 1998, 22(3):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日计划机车周转图的约束满足优化问题模型及其智能求解算法,该模型以列车工作计划、机车技术作业时间、乘务员作息时间、18点归位机车台数、检修机车最晚到达基本段时间及段备机车的最早可解备时间等作为约束条件,以减少机车在站停留时间作为目标.该模型的智能求解算法将启发式知识与回溯策略相结合,以求得日计划机车周转图的满意解.
  • 黄孝章;胡思继
    . 1998, 22(3):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调车场尾部咽喉区优化设计是编组站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调车场尾部咽喉分解为尾部进路区和尾部线束区两大部分,并分别对其进行设计,同时介绍了一种由计算机自动识别和提取尾部咽喉区连接关系图中图形信息的方法,使优化计算与图形生成可自动、连续进行.
  • 贺振欢;杨肇夏
    . 1998, 22(3):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铁路编组站驼峰技术作业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特征,着重研究了驼峰技术作业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用以开发驼峰技术作业过程模拟实验系统,为科研及教学培训提供一个模拟实验环境.
  • 程伟;祝静茹
    . 1998, 22(3):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全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中"离线售票" 子系统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详细阐述了离线售票系统的设计思想、程序流程、实现方式和在铁路现场的使用情况.
  • 刘卫果;王苏男
    . 1998, 22(3):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了决定旅客选择交通方式的因素,然后引入旅客选择交通方式的量化模型,最后分析了旅客选择交通方式对宏观交通方式确定的影响;并对国家如何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客运交通方式依照国情的需要发展,并对形成一个合理的综合客运交通网提出了看法.
  • 高巍;张于心;张大伟
    . 1998, 22(3):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铁路开展风险管理的需要,对铁路灾害风险的识别与衡量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 兰哲;戴明森
    . 1998, 22(3):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人机界面上信息显示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振动环境中信息显示的可知觉性研究;针对整合任务和非整合任务仪表布置规则的研究;仪表混合布置和单一布置规则的研究以及最新的生态人机界面设计原则的研究.
  • 李学伟;关忠良
    . 1998, 22(3): 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目前流行的时间序列建模方法Box-Jenkins特点,叙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可以保证序列平稳性要求,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原方法的精度.
  • 朱克强;贺力群
    . 1998, 22(3): 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Fletcher作用集方法的思想,将Murty等提出的正交校正共轭梯度法推广来求解具有上、下界约束的简单凸二次规划,证明了新算法具有有限步终止性,并且改进了Polyak的迭代法.数值结果表明,新算法比Polyak的迭代法求解速度快,且由于算法在求解过程中,不用求逆矩阵,零元素不用存储,也不参加运算,算法对求解大规模问题有效.数值结果还表明,新算法比Cottle和Coheen的SOR法稳定.
  • 万晓;高建光;左莉
    . 1998, 22(3): 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铁路机车车辆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过去计划分配铁路工业产品的形式,完善招投标制度的建议.
  • 左广;田杰芳;李清立
    . 1998, 22(3):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有建筑企业的现实情况,分析了体内分化模式对国有建筑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优先性,并针对国有建筑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难点,提出了以体内分化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