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解亚龙(1980—),男,山西运城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铁路信息技术、工程数字化及BIM技术.email:20183808@qq.com.
依托张家口南站钢结构施工管理开展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BIM技术探索,从结构验算、场地规划、复杂节点优化、钢结构算量4个方面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覆盖了高铁站房钢结构施工的主要工程难点,为其他高铁站房钢结构施工应用BIM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
This paper relies on stee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Zhangjiakou South Station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BIM technology exploration, and studies the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steel structure checking, site planning, complex node optimization and steel structure quantity calculation,covering main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steel struc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high-speed rail station steel structure.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是通过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管理.BIM是继CAD之后, 促进建设信息革命的又一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推动着建筑行业观念的转变和革新.随着我国铁路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的不断加快, BIM技术必将成为未来铁路工程设计建设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为此, 我国铁路成立铁路BIM联盟, 推进BIM技术标准的制定和BIM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应用推广, 发布了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等一系列标准[1], 并且依托相关铁路建设项目积极探索BIM技术在桥梁、隧道、轨道、四电、站房等专业工程化应用, 力图建立起以BIM为核心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 优化工程管理模式, 实现工程管理的信息化, 科学化和精细化.其中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一院)选取银西铁路两站一区间作为试点, 开展了多专业模型的融合研究, 研究了BIM模型剖切形成二维图的表现方式, 利用构件编码、属性信息等, 探索了如何准确完成工程数量的计算统计工作[2].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二院)在大瑞铁路开展三维协同设计和基于BIM技术的建设管理综合应用, 基于原厂软件二次开发隧道、钢结构三维设计软件, 提高三维设计效率, 研究了设计模型向建设管理模型的转换方法[3].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利用阳大铁路探索多专业协同设计, 提升专业间接口协同效率, 开展了铁路IFC标准的验证工作.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四院)在深茂铁路潭江特大桥开展基于BIM的正向设计研究, 深入验证了铁路IFC、IFD标准, 打通了CATIA与Solidworks模型属性的传递技术.
同时, BIM技术在我国铁路客站建设中得到一定应用, 乌鲁木齐站、兰州西站、杭州南站、南昌站等铁路站房均采用BIM技术进行了辅助设计和施工; 其中杭州南站从管线综合优化、图纸查询管理、可视化交底等方面做了应用探索[4]; 乌鲁木齐站利用BIM模型开展了详细的绿色设计方面的研究, 在光照模拟、能耗分析、空调荷载计算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同时在管线综合、工程量计算、施工图出图等方面进行了应用[5]; 南昌站在站房空间网架结构方面开展了BIM施工模拟和可视化技术交底, 避免了施工错误和返工[6].我国大型客站建设中, 钢结构施工往往是施工作业的重难点, 因此, 本文作者利用BIM技术开展钢结构施工仿真、模型深化、复杂节点优化、工程算量等研究和探索, 对现场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家口南站是京张高铁的重难点工程, 也是2022年冬奥会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之一.站房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屋盖为双向钢桁架形式, 采用高架站房形式, 车站北侧为现有主城区, 南侧为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张家口南站作为京张铁路终点站, 承担京张城际的旅客列车及北部地区市郊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 并在地下层设置城市通廊, 做为连接城市南北的步行系统.
张家口南站站房工程钢结构采用主次平面桁架的结构形式, 主桁架为平面桁架, 最大跨度为48 m, 次桁架为局部抽空斜杆的双向交叉矩形管桁架.屋面杆件截面采用矩形钢管截面.整体建筑外形为小矢高壳体, 结构钢材以Q345钢为主, 桁架结构杆件采用方管, 主要节点为焊接节点.主桁架为平面桁架, 次桁架为局部抽空斜杆的双向交叉桁架.主要支承形式为下弦多点支承于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柱上, 采用抗震球型固定铰支座, 支座高度200 mm.
图1为张家口南站钢结构BIM技术应用实施路线.
![]() | 图1 张家口南站钢结构BIM技术应用实施路线Fig.1 Application route of BIM technology for steel structure of Zhangjiakou South Railway Station |
张家口南站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具有钢结构体量大、跨度大、工艺复杂、难度高、工期紧张等特点, 在张家口南站的建设中, 采用以BIM为主的信息化手段, 在铁路BIM联盟发布的BIM表达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施工应用场景, 制定本项目的建模标准, 形成站房总装模型和钢结构专业模型, 重点开展钢结构结构验算、场地优化布置、复杂钢结构节点优化、工程量辅助计算等应用, 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保证工程进度, 降低工程成本[7, 8, 9], 将张家口南站打造成京张高铁中的精品工程.
钢结构优化不是为了降低造价而减小构件截面, 而是要根据站房所处位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周边建筑布局、使用用途、外形和结构形式、制造技术水平、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 在满足各种规范和特定的结构性能目标的条件下, 通过BIM钢结构三维模型进行各方案虚拟施工, 根据结果综合考虑后, 使钢结构的成本、效益达到最佳平衡, 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性修改, 钢结构优化的前提如下:
1)保证结构工程绝对安全可靠;
2)充分把握原结构设计的意图、结构特点;
3)与其他专业设计(土建结构工程、机电工程等)相协调;
4)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充分体现其经济合理性;
5)节点图设计以原设计图为依据, 加工安装详图设计以节点图及结构图为依据;
6)设计图纸保证工厂加工和现场焊接、安装的要求;
7)严格遵循设计程序, 与业主、设计院密切配合, 保证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8)组建专门的钢结构优化团队负责相关事项.
钢结构优化工作的重点是在充分理解原设计意图、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及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结合BIM三维模型及具体的制造加工及焊接工艺, 保证整个工程的制作精度及焊接质量, 实现复杂节点在工厂加工及现场焊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使图纸深度不但能够满足钢材采购要求, 还能满足加工图设计的要求; 预先作好与土建钢筋连接及机电设备留洞等前期设计工作.因此, 钢结构优化的思路如下:
1)考虑施工影响的合理优化.工程设计往往都是以设计状态为基准进行计算分析, 不考虑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的影响, 而在项目实施时, 由施工单位辅助完成施工过程的影响分析.钢结构施工是结构构件逐步就位并形成整体的非线性过程, 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不同, 会在结构构件内产生不同的附加应力, 极端状况下会造成构件应力超标或变形过大的情况.因此, 在钢结构优化时, 应拟定钢结构施工顺序, 进行非线性施工过程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张家口南站钢结构桁架跨度较大, 属于大跨空间结构, 在钢结构优化时, 可以根据施工过程分析结果, 利用已有结构作为临时支撑结构时, 考虑施工荷载对已有结构进行加大, 要比施工后期再加大已有结构更经济, 且质量、 安全更容易保证.
2)合理的边界约束条件.优化设计时, 应根据结构计算结果和结构受力特性, 对结构的边界条件进行合理调整.
3)结构刚度的合理简化.钢结构优化设计时, 不仅要考虑外部荷载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还要考虑结构构件之间相对刚度的差异对内力分配、结构变形等产生的作用.
4)合理选择材料材质.不同牌号的钢材其设计强度不同, 构件长细比计算方法也不同.在优化设计时, 可根据构件受力特性进行合理选择, 如应力水平较高的构件, 可选用设计强度较大的材料, 应力水平较低、稳定控制为主的构件, 则可选用设计强度较小的材料.
5)选择合适的构件.不同截面类型的构件, 其截面特性不同, 施工难度也有区别.优化设计时, 应综合考虑结构受力情况和加工制作、施工安装的实际, 选取合适的截面类型.
6)截面规格优化.合理的截面不仅要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也要兼顾加工制作简单可行、施工安装方便, 经济合理等.因为行业发展过快, 导致工程设计人员对钢结构制作和施工安装技术不甚了解, 其设计的作品往往仅满足了结构计算所需, 而忽略了钢结构制作和施工安装方面的要求.一方面, 不合理的截面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 间接降低了工程经济指标; 另一方面, 当施工工艺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时, 也会对结构安全产生隐患.
7)节点优化设计.钢结构施工往往存在“ 成也焊接, 败也焊接” , 设计人员在设计复杂、异形节点时, 应注意避免出现密集焊缝、相交焊缝的情况, 从构造、工艺的角度出发, 选取工艺流程简单、产生焊接残余应力较小的设计方案.节点优化是项目优化设计工作的重点, 优化设计工程师需与施工图设计人员密切配合, 相互交流, 使节点方案传力简洁、受力性能优异、制作简单.
根据施工要求和BIM应用场景, 结合铁路BIM联盟发布的建模标准, 制定了BIM建模的技术要求, 并依据施工图纸完成了土建结构、钢结构、水暖电等专业模型建立, 同时为便于管理, 利用BIM设计成果管理系统, 实现BIM模型、设计图纸、相关附件的关联管理.其中, 建模技术要求包括:建模命名规则、工作集划分、系统命名及颜色显示、BIM模型LOD标准等, 同时各专业建模人员使用同一版本建模软件, 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建模工作.其中站房主体结构、装修、暖通、消防等专业利用Revit完成建模工作, 站房钢结构利用Tekla建模, 部分下吊点模型转为Solidworks模型, 通过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工具和图形显示平台实现总装模型的可视化管理, 对需要进行力学分析的模型导入SAP2000和ANSYS中进行力学验算及分析, 完成各专业模型(见图2).
钢结构屋盖安装采用“ 地面拼装、分单元液压同步提升” 的方法, 由于站房南北两侧结构与中部高差相差较大, 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根据土建进度分区, 按照柱网布置对钢结构的三维模型划分为4个提升单元, 从南至北依次为:提升单元1、提升单元4、提升单元3、提升单元2; 其中最南侧的提升单元1临近既有线施工, 为确保既有线施工安全, 施工现场搭设防护棚对既有线进行防护, 并作为最后一个提升单元, 同时提升单元1因体量过大, 又划分为3个拼装单元进行施工, 各个提升单元按照其设计姿态在其投影面的正下方的楼面上(+8.80 m)拼装为整体提升单元.钢结构提升单元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各拼装单元整体BIM模型见图4.
图4中, 共划分为4个提升单元和6个拼装单元, 结构验算主要包括拼装单元的荷载计算、提升单元的荷载验算、提升支架结构验算和下吊点有限元分析, 确保钢结构拼装、提升全过程结构安全.
4.2.1 拼装单元结构验算
本工程拼装单元主要为矩形框架结构形式, 通过采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对钢结构三维模型进行永久荷载计算, 结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0]要求, 设置软件参数, 计算各种工况下的应力, 经计算分析可知, 所有构件(胎架与桁架构件)应力比均小于1.0, 如图5展示了拼装单元1、2、3应力、应变和胎架设计变形图, 该拼装胎架结构受力满足拼装阶段承载力要求, 所有构件(胎架与桁架构件)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
4.2.2 提升单元结构验算
依据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提供的施工建议, 通过钢结构BIM三维模型, 对钢结构提升进行验算; 提升结构及提升支架采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 进行计算.经过对钢结构提升单元1的三维BIM模型的实验分析得出(见图6):提升阶段, 提升单元1结构下挠 70 mm, 最大应力比 0.704, 满足提升要求.
4.2.3 提升支架结构验算
将原结构柱与支架整体建模进行验算, 并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 验算结论为:提升支架柱顶最大水平位移 26 mm, 吊点处最大下挠水平位移 49 mm, 吊点处最大下挠 9 mm, 满足提升要求.最大应力比 0.883, 满足提升要求, 如图7所示.
4.2.4 下吊点有限元分析
提升下吊点共计两种类型, 如图8所示.类型1为从圈形桁架上单独引出下吊点临时措施杆件设置下吊点, 最大反力为1 635 kN, 最大局部应力212 kN.类型2为设置在圈形补强桁架上, 最大反力为1 065 kN, 最大局部应力277 kN.使用Solidworks建模, 利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有限元分析.经过综合验算, 下吊点最大局部应力277 MPa, 满足提升要求.
施工过程中, 持续关注施工现场, 在符合场地布置规划原则(见表1)的前提下, 通过BIM的三维施工环境场地模型, 同时参考项目各施工阶段的平面规划, 模拟现场施工时需要的各种场地资源, 制定出钢结构各施工阶段的现场场地规划.实现效果见图9.
![]() | 表1 钢结构场地布置原则 Tab.1 Steel structure site layout principle |
1)完成各施工阶段场地内临时道路通行路线, 确保场地内各部位通行畅通;
2)依据钢结构提升单元、拼装单元划分确定各区域钢结构构件堆放场地, 结合施工工期计划编制加工及进场顺序, 减少对施工现场内场地的占用时间;
3)利用BIM模型, 对施工场地尺寸提前了解, 确保满足不同尺寸钢结构、钢筋等材料的堆放要求;
4)提前规划不同种类材料的堆放位置, 便于对场地进行地基处理、围挡搭设等工作;
5)实现材料堆放场地内道路布置, 利于运输、吊装车辆的行走及作业;
6)实现对钢结构按照使用顺序进行堆放及管理, 减少因管理不合理导致的二次搬运;
7)实现依据材料堆放场地位置进行照明、监控的合理布置;
8)实现材料堆放场地内水、电位置布设;
9)实现依据材料堆放场的布置对材料加工区域的规划.
张家口南站屋盖为桁架体系, 杆件截面为方管, 节点类型为相贯节点和弦杆对接节点.管桁架跨度大, 结构安装节点数量多, 在保证施工安全、规范的前提下, 为了提高张家口南站钢结构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张家口南站项目部对钢结构节点做了以下优化.
4.4.1 优化节点1
节点1优化前后对比如图10所示.
张家口南站钢结构有10 000多根此类杆件.优化前节点杆件切口形式加工麻烦, 节点安装、焊接复杂.优化后杆件切口形式、安装形式简化, 杆件加工速率和安装、焊接速率大大提高, 因此, 此节点优化有效提高了加工进度和加工质量, 同时, 也提高了钢结构整体质量.
4.4.2 优化节点2
节点2优化前后对比如图11所示.
张家口南站钢结构有2 300多根此类杆件.优化前节点为螺栓连接, 安装工序繁多, 优化后现场节省了一道安装工序, 极大提高了安装速度, 同时节省了部分材料.
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快速、准确的统计工程量, 是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关键.工程算量的精确性取决于模型的深度, 而模型图元的深度主要取决于族构件的细度, 因此只有将模型精确到板件、零件、螺栓级别, 才能精确地统计出具体的工程量, 因此高质量的模型是精确算量的基础[6, 7].
工程量辅助计算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可以通过3种方式完成工程量统计, 对比结果见表2.
![]() | 表2 钢结构工程算量技术路线对比 Tab.2 Technical route comparison of calculation quantity of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
分别利用Tekla自带报告功能和iTWO软件进行工程量统计, 通过对比发现Tekla是对模型属性进行统计, 按照属性进行分类汇总, 计算的清单需要后期手工操作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文件内容; iTWO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内置工程量计算规则, 能够根据前期录入的清单模板进行统计, 直接得出所需的清单文件, 且工程量计算更准确[11], 如图13所示.
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 建立钢筋三维模型, 达到放样、下料精度, 使作业人员施工标准化程度提高, 通过模型生成钢筋明细表, 精确计算各分部工程量来进一步控制材料用量, 减少材料浪费, 结合施工计划进一步控制工程资金流动, 减少工程资金风险.在结算审计阶段, 运用BIM模型基础数据库, 辅助结算审计, 对内确保材料使用量不超过模型计算量, 对外确保结算量不低于模型量, 确保工程结算效益[12, 13, 14].
通过钢结构验算、场地规划、复杂节点优化、钢结构算量4个方面开展BIM技术探索, 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选用主流的钢结构设计软件Tekla创建三维模型, 生成钢结构详图和各种报表; 并利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和ANSYS开展钢结构拼装、提升、安装过程的施工模拟, 完成不同工序、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应力验算, 实现模型的修改、计算结果的分析和执行、结构设计的检查和优化以及计算结果的图表显示等, 通过BIM先试后做的手段, 能够预知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提前避免和减少返工, 防止出现钢结构吊装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 实现张家口南站站房钢结构BIM模型深化, 优化了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 提高了施工效率.
2)利用BIM技术开展施工组织模拟, 根据施工场地优化布置原则, 模拟不同阶段施工时需要的各种场地资源, 制定出钢结构各施工阶段的现场场地规划, 形成各类构件的进场顺序和提升单元、拼装单元的场地堆放计划, 有效减少了钢结构的二次搬运, 优化场内水、电、照明等布局.
3)通过BIM模型建立钢结构各类连接节点的模型, 统计各类连接点的类型, 形成清单, 根据文中提出的复杂节点优化原则, 在充分把握原结构设计意图和特点的情况下, 结合复杂节点在工厂或者现场施工的可操作性, 提出钢结构的复杂节点优化思路, 并利用BIM可视化、可计算、可模拟的特点, 与设计院确认优化方案, 针对杆件的切口形式和连接方式进行了优化, 提升了杆件加工效率和现场施工效率, 节省了部分材料, 优化了工艺, 确保了施工质量.
4)建立高质量的BIM模型, 精确计算钢结构的具体工程量, 实现对不同流水段、不同分部钢结构用量的精确统计, 进一步控制材料用量, 减少材料浪费, 结合施工计划进一步控制工程资金流动, 减少工程资金风险.在不突破设计总量的情况下, 协助施工单位进行内控管理, 实现对下分包的精细化管理, 确保工程效益.
依托张家口南站开展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钢结构施工BIM技术探索, 从结构验算、场地规划、复杂节点优化、钢结构算量4个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1)提出了站房钢结构BIM应用的技术框架, 探讨了BIM应用的条件、原则和实现方案, 开展了技术验证,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2)总结了钢结构工程算量的技术路线, 对比了几种技术路线的优劣势, 开展了相关应用, 取得了应用效益.
3)后续将通过在其他高铁站房钢结构施工过程中, 深化项目研究成果, 进一步提升成果应用的普适性和易用性, 同时开展施工阶段应用向运营维护阶段延伸应用研究, 实现高铁站房全寿命周期BIM应用管理.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