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承运人参与下的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形成机理
邱小平1, 陈怡静1, 车恒庆1, 黄远新1,2
1.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成都610031
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通讯作者:黄远新(1966—),男,四川眉山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mail:cjzj882@163.com.

第一作者:邱小平(1976—),男,四川南充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仿真优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email:qxp@home.swjtu.edu.cn.

摘要

无车承运人试点为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多Agent建模技术,对无车承运人参与下的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建立了仿真模型.在Anylogic平台上模拟了非协同和协同两种情况下的参与主体行为规则和相互关系,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形成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公铁联运物流服务的需求弹性大,其替代品的市场竞争力强;物流服务协同中无车承运人起到主导作用,且有利于提升各参与主体的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物流需求.

关键词: 公铁联运; 物流服务协同; 无车承运人; 多Agent建模
中图分类号:U15;F5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291(2018)03-0001-09
Mechanism of highway & railwa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involved in Brokers logistics service collaboration form
QIU Xiaoping1, CHEN Yijing1, CHE Hengqing1, HUANG Yuanxin1,2
1.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2. Sichu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 China;
Abstract

The Broker pilot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 China. Based on the multi-agent modeling technology, a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intermodal logistics service of highway & railwa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is constructed. On the Anylogic platform, the behavior ru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non-cooperative and cooperative situations are simulated. The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ed formation of the intermodal logistics service is give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mand of highway & railwa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service is flexible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its substitute is strong. The Broker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ollaborative logistics services, and could help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ach participants to meet the logistics service demand better.

Keyword: highway & railwa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service coordination; Broker; multi-agent model

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综合运输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无车承运人的出现为我国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公铁联运基于这两种交通方式的普遍性而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公铁运输企业与无车承运人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整合资源, 可实现物流服务协同.针对外部物流需求的变化, 探讨无车承运人参与下, 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中各个主体的行为规则和相互作用关系, 有助于厘清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的形成机理, 进一步丰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 推动无车承运人制度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 随着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 物流协同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在技术层面, 主要是Vermunt提出的智能多模式物流网络[1]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智能多模式物流网络通过建立合作中心网络[2], 使各运输方式之间的灵活性更强, 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对于物流服务协同, 更多的学者进行了定性的研究, 文献[3, 4, 5]建立了基于网络协同机制的协同物流管理模型, 分析供应链协作的维度, 研究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网络协同机制.文献[6]使用建模或仿真的方法来分析物流服务协同定价和分散定价的收益差异, 来解释供应链协同形成的机制.公铁联运作为研究热点, 在技术层面[7, 8, 9, 10]和管理层面取得的成果颇丰.有学者认为发展综合运输能有效降低社会物流和环境成本[11, 12, 13], 但未关注组织衔接方式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公铁联运的优势.也有学者关注运营模式与业务流程[14, 15, 16], 致力于提高公铁联运运输效率.文献[17]考虑时间和费用因素建立了公铁联运网络上的运输方案选择模型, 定量分析了枢纽延误对于公铁联运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文献[18]考虑了影响公铁联运的机遇和挑战, 使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运营商、公路运输企业与铁路运输企业的合作态度, 但未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定量分析公铁联运物流服务的需求弹性.对组织公铁联运运输业务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铁路物流中心[19, 20, 21]为主导, 但是由于铁路物流中心并非是完全公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因此与无车承运人的本质有一定的差别.总结来看, 国内外学者不仅仅致力于物流协同理论的丰富完善, 更加注重于对提供物流协同服务的各企业进行实际应用研究.目前, 将物流协同管理模式应用于公铁联运的定量化研究还鲜有可见.

本文作者从物流服务协同管理的视角研究了影响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的内外部因素及内外部动力影响机制.利用Anylogic仿真平台构建了以无车承运人为核心主体的多Agent物流协同模型来探究协同形成机理.将需求与价格的市场博弈引入了仿真模型, 对比分析了各企业主体在协同环境和协同环境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时间效益.

1 问题描述

公铁联运物流服务是指以公铁联运为主要运输方式, 从处理客户订单开始, 直至将商品送至客户手中, 为满足客户需求所提供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全部活动.影响公铁联运物流服务系统的因素可分为外部与内部两大类.外部因素诸如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科学技术、客户的需求等, 对协同的形成会产生或正或负的效应.外部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对节点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质量、服务成本等造成影响, 而内部因素如成本、利润、时效、信息共享程度等, 是随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公铁联运物流服务系统在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引发系统形成涨落, 进行演化, 最终形成协同体系.

一个完整的公铁联运流程中参与者众多, 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客户、供应商、无车承运人、铁路运输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各参与者之间业务往来频繁, 以信息、单据、凭证往来为主构成了一个物流服务网络结构, 如图1所示.

本文中所研究的物流服务协同由无车承运人将客户、供应商、公路运输部门、铁路运输部门等有效的整合起来, 依靠各参与者之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决策支持来向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从而来实现快速响应运输市场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整体效益总体目标.客户的物流需求量Q受多方因素影响, 无车承运人根据运输需求量确定市场运输价格P.无车承运人承接运输业务, 组织运输方式与公、铁运输企业洽谈合作, 并分别与公、铁运输企业以较优惠的协议运价达成合作意向, 由公铁运输企业实际完成运输任务.在无车承运人的参与下, 实际参与运输的各企业主体间相互协调, 在转运环节, 无须客户插手, 可实现无缝衔接.

图1 公铁联运信息交互示意图Fig. 1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of the highway & railwa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2 物流服务协同形成要素分析及建模

结合LSSC协同形成机理[22]内涵, 即物流服务的协同源于协同动因的存在, 包括内部作用动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在内外部动力相互影响的驱动下, 产生了实现协同运作与发展的协同行为.公铁联运物流服务是供应链系统的一个具体实例, 对于供应链系统这样的复杂适应系统, 采用Agent的建模和仿真技术能够较好地解释复杂适应系统的各类现象[12].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形成要素将从协同主体、协同环境以及影响机制3个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及建立模型.

2.1 基本假设与变量定义

1)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是复杂的, 主要体现在服务需求量的变化中.2)价格决定需求, 需求反作用于价格.3)无车承运人与公路及铁路运输企业达成的优惠协议运价一定时期内不变.模型中的价格指无车承运人的报价.

文中使用的主要变量或参数定义如下:Qt表示第t期物流服务需求量, 即公铁联运的货运量; Pt表示第t期的运输价格; PHPR分别表示公路及铁路运输企业运输报价; W表示节点企业x所发生的交易费用; Epx表示节点企业x所获得的价格效益.统一说明:文中所有下标H代表公路运输运输企业(Highway)、R代表铁路运输运输企业(Railway)、C代表客户(Customer)、V代表供应商(Vendor)、B代表无车承运人(Broker).

2.2 协同主体

图1中协同主体:客户、供应商、无车承运人、铁路运输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在仿真平台中模拟各主体的行为规则, 首先需将各主体抽象为Agent.各Agent有特定的参数和行为规则, 如表1所示.

表1 多Agent描述及运行机制 Tab.1 Multi-agent descrip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2.3 协同环境

公铁联运物流协同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两部分.

外部环境因素诸如: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市场环境以及技术进步等, 对协同产生的效用可正可负, 不能简单地建立效益函数来表示.但是对于环境的变化, 市场会随之调整,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客户需求量的改变.因此, 模型中对这3个因子不单独建立效益函数, 而是在客户需求量的变化中加入了一个随机变量β .根据经典市场需求理论, 物流服务需求量的确定是与物流服务的价格相关的.反之, 其价格的确定也与需求量相关.

对于协同内部动力中的成本动因和时效因素, 主要建立价格效益函数和时间效益函数.信息共享程度对协同的影响可以归纳为物流时效以及交易费用两个主要方面, 分别建立时间效益函数和价格效益函数.

2.4 影响机制

为了解释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物流服务协同的形成机理, 论文将这些因素抽象为多Agent模型中的参数或变量, 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协同环境对协同主体的影响机制.通过Agent的行为规则及其运行机制来模拟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内外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在Anylogic平台上仿真运行模型, 来探究协同的形成机理.

为了将仿真结果更加直观的输出, 对系统协同的影响分为正的协同效益和负的协同效益两种.通过建立各环境因素对协同影响的效用函数, 综合分析系统总体效用探究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形成的机理.

1)物流服务需求量.

一般而言, 每时期公铁联运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变化是相关的.当期需求量Qt是由前一期的需求量Qt-1、前一期的价格Pt-1以及价格变动Δ P共同决定的, 如下

Qt=Qt-1+α·β·ΔPPt-1·Qt-1(1)

其中:α 为需求弹性系数, 对于公铁联运物流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主要是其竞争者:全程公路运输、货运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承包铁路专列、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自建铁路专用线等.随机变量β ∈ (0, 1), 可表示需求的不确定性.Δ P=Pt-1-Pt-2为价格变动.

2)物流服务价格.

影响物流服务价格的因素很多, 如燃油价格、规模运输效益等.模型中主要考虑市场需求对定价的影响, 其他因素用随机变量λ ∈ (0, 1)来表示对物流服务价格的影响.物流服务价格如下

Pt=Pt-1+λ·ΔQQt·Pt-1(2)

3)价格效益与时间效益.

客户价格效益

EpC=-(Qt·Pt+WC)(3)

供应商价格效益

EpV=-WV(4)

无车承运人价格效益

EpB=Qt(Pt-PH-PR)-WB(5)

公路运输企业价格效益

EpH=Qt(PH-CH)-WH(6)

铁路运输企业价格效益

EpR=Qt(PR-CR)-WR(7)

时间效益

EW=EC+a(T-t)(8)

本文中的价格效益等效为公铁联运参与方在物流服务中获得的利润, 对于客户和供应商而言, 本身是不提供物流服务的, 所以这二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是负利润, 如式(3)、式(4)所示.无车承运人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 代替实际承运人收取服务费用, 在交易过程中也会产生费用(WB), 如式(5)所示.公路运输企业以及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实际承运人, 收取对应的运输费用, 运输中也必须承担相对应的成本, 以及部分交易费用, 如式(6)、式(7)所示.本着“ 顾客即上帝” 的服务理念, 供应商和所有承运人都认为客户从物流服务中获得的时间效益即为自己所获得时间效益, 各方都以提高此效益为目标.关于客户所获得的时间效益, 本文假设客户心理能接受的预期时间为T, 在该时间到货, 客户获得的时间效益为EC.每提前一天到货, 客户的时间效益增加a, a> 0, 如式(8)所示.

目前, 关于交易费用的定义众学者多偏向于合同签订与执行环节.由此可见, 交易费用发生在订单产生到订单结束的所有过程, 且参与合同签订和执行的双方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笔费用.达成协同体系形成长期合作之后, 企业间为完成每笔订单签订合同的次数和执行的流程会减少.一方面会减少交易费用, 另一方面实际运输时间也会缩短.

3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3.1 模型仿真

1)基本数据.

初始阶段, 客户从A地订购一批货物Q0=1 000 t, 心理预期是10 d内运到B地, 无车承运人定价P1=280元/t, 公路运输企业的定价为PH=110元/t, 铁路运输企业的定价为PR=60元/t, 假设该客户的需求价格弹性α =2, 客户的时间效益增量a=500, 客户既定的时间效益EC=1 000元.

关于交易费用的定量研究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计算方法[23], 本文中以交易中实际接触的企业数来计算, 每接触一个企业产生交易费用为100元.其中, 无车承运人在每笔订单交易过程中与其他4个企业都有业务接触, 其交易费用WB=400元; 客户交易费用WC=300元; 供应商交易费用WV=300元; 公路运输企业交易费用WH=300元; 铁路运输企业交易费用WR=300元.

2)模型建立.

在Anylogic环境中创建一个新模型, 并创建7个智能体类型, 设置customer、vendor、broker为单智能体, 其余为智能体群.quantities和price是虚拟的两类智能体, 在逻辑建模过程中以订单和报价的方式调用.进入智能体环境可对各智能体添加参数或建立逻辑.打开面板中空间标记, 拖入GIS地图以及GIS点.在仿真中可直接使用公路网和铁路网, 统计实际运输时间.模型主视图如图2所示.

图2 Anylogic建模环境及模型主视图Fig. 2 Modeling environment and model master view of Anylogic

3.2 仿真结果分析

1)需求与价格.

模型中首先观察需求与价格的变化情况, 如图3所示.影响市场需求与价格的因素复杂, 对需求与价格做短期内的预测更为有效, 模型只仿真了40期的变化情况.从整体走势来看, 需求与价格相互影响, 呈现出波动的趋势.当价格降低时, 需求会增加; 需求增加后, 价格又会提高; 价格提高后, 需求会有所减少.如此循环波动, 后期趋于平稳状态.但是, 在第5期至第10期, 价格在降低, 需求也在降低, 这是因为在需求函数和价格函数中分别增加了一个随机变量β λ .在实际模型中, 公铁联运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大, 其替代品全程公路运输仍然占据大部分市场.当公铁联运的价格降低时, 需求会转向公铁联运, 由于其全程服务质量还在逐步完善, 需求又会偏向其替代品.因此, 第5期至第10期的需求变化与实际情况相符.

2)价格效益.

本模型中对价格效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费用方面, 非协同伙伴关系, 每笔订单都需要洽谈业务.而协同伙伴关系中, 业务协同主要由无车承运人完成, 合同有一定的执行期限, 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在协同与非协同两种环境下, 客户与无车承运人所获得的价格效益如图4所示.初期由于需求与价格波动明显, 客户的价格效益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后趋于平稳.与此同时, 无车承运人的价格效益先下降后趋于平稳.这表明, 随着无车承运人行业行规越来越清晰, 其在组织公铁联运物流服务中为其他参与主体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可能伴随着牺牲自己的企业利益.此外, 协同环境下由于交易费用的减少和运输效率的提高, 客户与无车承运人所获得价格效益都明显高于非协同环境.

图3 需求量与价格变动趋势Fig.3 Change of demand and price

图4 价格效益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the price income

对其余参与主体在两种环境中所获得价格效益进行仿真, 所得结果一致, 协同环境中获得的价格效益明显高于非协同环境.

3)总效益.

统计分析所有参与主体协同环境与非协同环境中获得的效益, 即价格效益和时间效益的总和, 如图5所示.

两种情况下总效益在初始阶段均会发生剧烈波动, 初期由于公铁联运市场与环境的适应度不高, 需求与价格处于博弈状态, 总效益上下波动的幅度较大.显然协同环境下, 总效益的波动更加剧烈, 这说明协同环境下的物流服务体系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两种情况下, 公铁联运服务商积极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 将逐渐达到平稳状态.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物流服务协同形成的过程中, 协同主体与外部环境互相适应.在趋于平稳状态后, 协同环境下的总效益明显高于非协同环境.

4)智能体行为.

将客户Agent由单智能体修改为智能体群, 数量设置为1 000, 使用状态图控制客户的状态变化, 如图6和图7所示.图7中小圆圈表示客户, 基于协同动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客户Agent趋向于协同(红色圆圈).通过尝试后发现协同环境中的价格收益与时间收益明显高于非协同环境(绿色圆圈), 客户开始致力于建立稳定的协同伙伴关系(黄色圆圈).对其他参与主体Agent建立同样的仿真模型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图5 总效益变化Fig.5 Change of total benefit

图6 客户Agent状态图Fig.6 Agent state of the customer

图7 客户Agent状态变化Fig.7 Change of the customers’ Agent status

4 物流服务协同形成过程

文中物流服务协同实际上应包括两个方面, 即:整体协同与内部协同.无车承运人、公路运输企业、铁路运输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方, 需共同进行价格决策, 三者之间形成内部协同.其协同的共同目标为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 扩大市场份额, 增加收益.具体的表现为让渡部分利益, 信息共享, 通过资源整合提供最优质的物流服务.

供应商与客户的协同目标是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要求供应商既要提供优质的产品, 还要尽可能控制成本, 提供让客户满意的物流服务.当供应商需将商品运送至客户手中时, 变成了承运商的客户, 五者之间发生了整体协同.整体协同的目标为满足客户需求, 提高顾客满意度.在文中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形成的过程总结如图8所示.

图8 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形成过程Fig.8 Process of highway & railwa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 collaboration form

1)前向协同: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协同, 无车承运人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协同.实质上是一种供需协同, 强调产品(或服务)从满足客户需求到维系与创造客户价值, 实现与客户的长期战略协同.

2)后向协同:无车承运人与公路运输企业及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协同.这是一种管理协同, 无车承运人并非运输服务的实际提供方, 其通过对物流服务资源的集成与优化配置, 实现长期战略联盟.在这个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平衡由于客户信息共享, 公、铁运输企业为抢夺客户而进行的恶意竞争.

3)横向协同:公、铁运输企业之间的协同.这是一种运作协同, 在无车承运人的协调下, 公、铁运输企业之间也需要具有良好、主动的配合意识, 实现业务运作协调, 并建立实现长期战略联盟的共同目标.

4)间向协同:公、铁运输企业与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协同.这也是一种供需协同, 由于物流服务的特殊性, 公、铁运输企业不可能先把运输服务提供给无车承运人, 再由无车承运人将运输服务提供给客户.公、铁运输企业直接向客户提供运输服务, 因此, 公、铁运输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存在协同, 强调满足客户需求, 实现客户满意.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物流服务协同形成要素, 对协同主体建立了多Agent模型, 将协同环境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抽象成参数或变量.将定性的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 在Anylogic平台进行案例仿真研究, 来探索各形成要素之间的影响机制, 得出了以下结论.

1)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初期随着价格的降低, 需求量先增加后减少, 需求弹性较大, 其替代品的市场竞争力强;

2)协同环境中各主体企业所获得的价格效益与时间效益都优于非协同环境;

3)所有参与公铁联运的主体企业在协同环境与非协同环境中获得的总效益在初始阶段均会发生剧烈波动, 通过对内外环境因素不断学习和适应, 调整自身决策, 最终趋于平稳发展;

4)协同行为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和动因, 首先物流服务的提供方会基于形成长期战略联盟这个目标发生内部协同; 然后与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基于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个目标发生整体协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LUKO$\dot{C}$IEN$\dot{E}$ O, VERMUNT J K.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in mixture models for hierarchical data[J]. Studies in Classification Data Analysis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2010, 16(1165): 241-249. [本文引用:1]
[2] CHOWDHURY M S. Developing integrated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in Bangladesh with regional connectivity: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 270-278. [本文引用:1]
[3] STEFANSSON G. Collaborative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6, 36(2): 76-92. [本文引用:1]
[4] HA B C, PARK Y K, CHO S. Suppliers’ affective trust and trust in competency in buyers: its effect on collaboration and logistics efficien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1, 31(1): 56-77. [本文引用:1]
[5] 甘家华. 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网络协同机制研究 [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GAN Jiahua. Research on network collaboration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 alliance[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 201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6] 朱荣艳. 航运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优化研究 [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4.
ZHU Rongyan.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shipping logistics[D].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4.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7] 谢海红, 刘瑛. 公铁联运配送方案优化[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1, 11(6): 89-93.
XIE Haihong, LIU Ying. Distribution project optimization of united transportation of railway and highway[J].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1, 11(6): 89-93.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8] 贺国先. 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J]. 铁道学报, 2006, 28(1): 1-5.
HE Guoxian. Computer-aided algorithm of the cost weighted shortest path problem in container motor-rail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06, 28(1): 1-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9] LI C, YANG G, SUN X N. Transshipment equipments for road-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5, 1065-1069: 3377-3380. [本文引用:1]
[10] 朱润. 集装箱公铁联运模式与运输组织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ZHU Run. Study on mode and organization of highway-rail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D]. Beij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1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1] 尚欢. 集装箱公铁联运成本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SHANG Huan. Container highway-rail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cost mode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 201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2] SIRIKIJPANICHKUL A, DAM K H V, FERREIRA L, et al. Optimizing the location of intermodal freight hubs: an overview of the agent based modelling approach[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7(4): 71-81. [本文引用:2]
[13] NIÉRAT P. Market area of rail-truck terminals: pertinence of the spatial theor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1997, 31(2): 109-127. [本文引用:1]
[14] 王建建, 赵瑜. 基于公铁联运的连接技术研究[J]. 物流技术, 2011, 30(9): 24-26.
WANG Jianjian, ZHAO Yu. Study on transition technology in highway-railway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J]. Logistics Technology, 2011, 30(9): 24-26.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5] 于琛卓, 刘虹. 基于全程供应链的公铁联运模式与业务设计[J]. 物流技术, 2016(9): 31-35.
YU Chenzhuo, LIU Hong. Model and business design of highway-railway intermodal transport based on whole-process supply chain[J]. Logistics Technology, 2016(9): 31-3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6] 陈相汝. 集装箱公铁联运流程优化[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5.
CHEN Xiangru.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container united transportation of railway and highway[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7] 唐继孟, 孙全欣, 赵欣苗, . 枢纽延误对公铁联运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 16(6): 27-32.
TANG Jimeng, SUN Quanxin, ZHAO Xinmiao, et 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hubs delay on rail-road intermodal transport[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6, 16(6): 27-3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8] GUO Y, PEETA S. Explor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to rail-truck multimodal freight collaboration: truck freight carrier perspective[C]// Proceedings of the 9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2014. [本文引用:1]
[19] 段华薇. 基于Stackelberg定价博弈的铁路物流中心公铁运输企业利益协同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DUAN Huawei. The interest coordination of road and railway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railway logistics center based on Stackelberg Game Theory[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6.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0] 段华薇, 戴玥, 严余松. 铁路物流中心参与的公铁联运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6, 22(6): 1590-1598.
DUAN Huawei, DAI Yue, YAN Yusong. Contracts for road and railway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in railway logistics nark[J].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6, 22(6): 1590-1598.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1] LI G, GAO T, RAN L. Constructing the collaborative supply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 in assembly system under JIT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17, 3(2): 1-12. [本文引用:1]
[22] CHOI T M, WALLACE S W, WANG Y. Risk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in service supply chains: information, logistics and outsourcing[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16, 67(2): 159-164. [本文引用:1]
[23] 胡浩志. 交易费用计量研究述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 20(4): 20-26.
HU Haozhi. A survey of transaction cost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07, 20(4): 20-26.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