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15
  

  • 全选
    |
    土木工程
  • 刘胜春;张顶立;张成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光纤传感技术实现对高速铁路轨道、路基、桥梁、隧道、边坡和涵洞等工务设施进行结构安全监测的可行性.将光纤传感器嵌入到边坡及路基结构模型中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光纤传感技术具有实时、远程、在线和连续监测的功能特点,能够满足高速铁路工务设施结构安全信息采集的需要.基于光纤传感的安全监测技术,结合对监测信息分析评估的方法和软件系统,能够应用于高速铁路工务设施的安全状况评估.
  • 仇玉良;王梦恕;丁洲祥;郑万坤;孔祥兴;谢祥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我国公路、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隧道设计现状,以信息化集成系统为平台,结合隧道工程类比设计数据库和有限差分数值仿真技术,完成了隧道信息化集成设计系统.该系统通过将工程类比设计参数数据化形成设计数据库,根据隧道地质勘察提供的地形、地质参数输出初步设计方案,然后经过计算机有限差分数值仿真技术的计算验证和比选,最后自动输出隧道结构的内力结果和围岩应力及位移云图,并且自动绘制隧道设计CAD图纸.隧道信息化集成设计系统提高了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将给设计企业带来更大的便利和经济效益.
  • 赵平;董淑海;许兆义;沈宇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冻土条件和路基结构将影响冻土区路基裂缝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文章分析了多年冻土区路基裂缝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加筋土抑制冻土裂缝的机理.以青藏铁路清水河加筋土路基试验段为工程实例,调查了该区域路基裂缝的形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加筋方式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清水河高温不稳定冻土区内,当加筋路堤中竖向加筋间距为0.6m时抑制多年冻土的裂缝效果最为有效.
  • 苏洁;张顶立;高自友;房倩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Bobet等提出的无水地层浅埋圆形隧道施工地层内应力状态解析解,通过非耦合方法建立了浅埋隧道施工影响下桩基沉降量与承载力损失之间的关系.分别以荷载传递法与弹性力学法求出桩体弹性压缩量与桩端土体压缩量,从而得到隧道施工影响下桩基承载力损失与桩基沉降量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减少桩基沉降来实现桩基承载力损失控制的正确性,为今后类似工程实现风险定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凯;张成平;王梦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地铁换乘站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楼板构件时,将地铁列车荷载按等效原则转化为静荷载作用在换乘节点上进行分析的方法已不能准确反映此种构件的受力情况.基于ANSYS子模型技术,采用双层数值分析模型,建立换乘车站结构梁-板-柱组合总体模型进行空间有限元分析,截取换乘节点中板局部区域,建立换乘节点中板-列车荷载子模型,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完成移动列车荷载加载,获取移动列车过站过程中换乘节点中板的最不利荷载的位置及大小.结果表明,换乘节点范围接口位置的支座弯矩较大,柱位置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子模型获
  • 陈峰宾;张顶立;扈世民;张素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特殊的工程性质决定了黄土隧道结构的受力复杂性.大断面黄土隧道由于开挖断面大,开挖方法一般采用台阶法或交叉中隔壁法(CRD).因此,沿用传统的观测点布置方法进行测点布置和位移观测,存在一定的困难.收敛约束法应用方便,思路明确.用收敛约束法对隧道初期支护进行稳定性分析,不仅能正确地反映隧道施工中的各种力学现象和过程,还能弄清楚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和“动态作用”的特点.本文基于收敛约束原理,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兰渝高铁某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围岩稳定性和初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隧道的后续施工,提供参考.
  • 王文斌;刘维宁;丁德云;李克飞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隧道施工导致古建筑及周围地表沉降的预测和控制是国内隧道工程领域遇到的研究课题之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西安地铁2号线钟楼段的盾构施工过程,模拟了无隔离桩、无接触隔离桩及有接触隔离桩3种情况下盾构掘进过程中地面点沉降、钟楼周围地表和钟楼台四角点沉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盾构施工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盾构通过的各个阶段,计算结果与盾构掘进规律一致;有接触隔离桩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隔离桩的实际工程作用,有效的隔断了桩内外的地表沉降,隔离桩内外地表沉降差达到14.1 mm;接触隔离桩减小了盾构施工引起的钟
  • 沈建文;高亮;戴春阳;辛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铁线路普遍存在的钢轨磨耗现象,运用Simpack数值模拟虚拟样机技术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针对车辆行驶于4种减振轨道曲线线路时,对轮轨磨耗、减振器扣件地段加密措施、梯形轨枕枕下刚度和参振质量调整措施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抑制钢轨波磨,板下减振和枕下减振方式在小曲线半径曲线地段使用效果要优于既有刚度和间距条件下的减振器扣件和Vanguard扣件;对于抑制钢轨侧磨,板下减振和枕下减振方式的效果也相对较好;减振器扣件间距加密措施、梯形轨枕枕下刚度及参振质
  • 杨娜;钟延营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观察不同梁、柱截面尺寸冷弯薄壁型钢钢板-螺栓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AN-SYS软件对连接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3种梁柱腹板的节点螺栓间距、连接板厚度、腹板厚度和翼缘宽度等因素对其连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梁柱腹板宽度、连接板厚度、梁柱腹板厚度是影响该连接节点静力性能的有效因素,而改变螺栓间距、梁柱翼缘宽度对节点的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都不明显.给出了3种截面形式节点的设计建议,并对节点滞回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滞回性能指标分析结论.
  • 杨娜;纪万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混凝土楼板组合效应对钢框架腹板开圆孔削弱型梁柱节点的影响,着重讨论了节点承载力、弹塑性阶段的应变分布、梁塑性区的产生和扩展情况,并与未考虑组合效应此类节点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削弱截面与柱的距离和削弱半径是重要的削弱参数,决定了腹板削弱型节点塑性区的扩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效应对腹板开圆孔削弱型梁柱节点区域的应变分布和塑性区扩展影响显著,其削弱参数的确定须充分考虑楼板组合效应.
  • 李兆平;李文涛;王建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深圳地铁3号线停车场基坑工程为背景,根据可回收锚索锚固段受力状态,讨论锚索的锚固段黏结应力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可回收锚索的黏结应力沿锚固段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指数曲线形式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锚固段黏结应力实际分布状态进行锚固段长度设计的方法,并应用到锚索支护参数设计中.工程实践表明,所提出的锚索锚固段长度设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 徐艳秋;刘静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承式脊骨梁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具有小脊梁、大悬臂的特点.作为主梁的一部分,悬臂翼缘板也产生纵向弯曲,其横向剪力滞效应非常显著.本文采用ANSYS软件建立下承式脊骨梁的有限单元模型,计算了集中荷载及均布荷载作用下各横截面底板弯曲正应力,并与按初等梁理论的计算结果对比,得出横向剪力滞系数沿底板的分布规律.
  • 陈波;杨庆山;武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风振响应中平均响应、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之间的关系,初步提出划分结构抗风类型的思想,将大跨屋盖结构分为4类抗风类型,并给出具体的划分方案,以简化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的分析过程.在此基础上,以拱作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常用的参数范围内,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屋面风荷载,对矢跨比分别为1/8和1/4的大跨拱结构的抗风类型进行系统的参数分析,研究风荷载基本参数和结构参数(矢跨比、跨度、结构截面刚度和屋面质量)对拱结构抗风类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基频小于4Hz的绝大多数拱结构,脉动风响应明显大于平均风响应,脉动风响
  • 陈星欣;白冰;席连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海造地是解决土地紧张的有效途径,其中对软弱吹填土地基进行有效加固处理是围海造地的关键.结合强夯法加固饱和粉土地基的工程实例,通过MTS动三轴试验研究强夯冲击荷载作用对饱和粉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动三轴试验采用不同的围压、冲击次数和冲击能量对饱和吹填粉土进行动力固结,结合静三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的冲击荷载作用后试样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冲击次数和冲击能量是影响饱和粉土地基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存在一个最佳的夯击方式,在该方式下强夯的效果最好.
  • 李英杰;潘一山;张顶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剪切裂纹(breakout or spalling)是硬岩地下洞室开挖损伤区的主要破裂形式,对实际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起到了控制作用.选取了粉砂岩圆孔试件进行了双向不等压加载,采用贴应变片的电测法作为监测手段,对剪切裂纹形成演化规律及进一步诱发的破坏形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试件表面观测点应力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等压条件下剪切裂纹的发生机理:不等压下脆性硬岩洞壁不容易破坏,但当加载到一定水平时,破坏很突然,并迅速诱发了“V”形区;孔壁附近发生的是剪切破坏,孔壁深处发生的是拉剪复合型的破坏.
  • 江辉;慎丹;倪永军;朱晞;杨庆山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近断层区域地震动的峰值衰减规律,可以为近断层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关键性基础数据.基于包括中国“5.12”汶川地震在内的全球23次地震事件中的338条近断层地震动记录,引入考虑震级和断层距影响的地震动衰减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及峰值位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近断层区域地震动峰值的衰减关系.与其他学者所提出的衰减关系的对比表明,文中提出的峰值衰减模型可更准确地揭示近断层区域地震动峰值的衰减变化规律.
  • 贾穗子;姚谦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非弹性动态方法,改变控制参数的结构,输入不同近场地震波,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利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IDARC,建立密肋耗能复合墙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对同等条件下的密肋耗能复合墙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典型层滞回曲线及结构耗能分布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密肋耗能复合墙结构,表现出良好的耗能减震能力,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抗震结构体系.
  • 汤丁;姚谦峰;郭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密肋耗能复合墙取代传统的砖墙作为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形成框架-密肋耗能复合墙结构.通过建立简化的刚架-整体斜压杆模型,运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框架-耗能复合墙结构与框架填充墙结构在周期、层间位移角、局部变形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耗能复合墙通过优化设计即可调整抗侧刚度并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在中高地震烈度区以密肋耗能复合墙代替砖填充墙后,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普通框架-砖填充墙结构.
  • 于新;刘云;吴建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9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求混凝土箱梁桥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在温度变化条件下引起开裂的破坏机理,采用现场监测与理论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在低温、高温季节,以及夏季阵雨引起大幅降温等情况下的温度场分布及引起的温度应力,并与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力学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在大幅降温条件下产生的拉应力要明显大于日变化条件下的计算结果;由实测温度场得到的拉应力峰值出现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表面;大幅降温引起的铺装层拉应力要大于车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设计中要重点考虑
  • 邱青云;魏庆朝;关彦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隙率的大小对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渗透性及力学性能具有很大影响,透水铺面应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空隙率,在一定的水头(降雨强度)下利用空隙模型确定的目标空隙率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表明,空隙模型确定的目标空隙率可为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了传统设计方法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 谭衢霖;徐东彪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 TM影像数据,试验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分类分析的城区地面不透水程度分析制图方法,包括:对城区多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分割,对分割生成的影像对象层进行面向时象的分类,再在分类的层上执行基于分类的融合,从而获得城区与非城区分布范围的影像对象层;第2次分割影像,获得表示城区独立结构单元的完全不透水地面影像对象层,对该层进行面向对象的分类;第3次分割影像,获得表示城区不同地块的影像对象层,结合第1次和第2次影像分割对象层分类的特征信息对该层进行面向对象的分类,把城区地块按不透水程度大小进行分类;最后输
  • 师红云;杨松林;魏庆朝;杜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因其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取的有力工具,而基线参数估计是利用该技术提取高精度DEM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在现有的基线精确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基于地面控制点(GCP)法编制了基线估算代码,采用C波段ENVISAT ASAR雷达数据,对比分析了各算法基线改正的结果,利用校正后的基线参数提取了都江堰地区的DEM,并结合该地区的1:10 000地形图对生成的DEM进行了精度评定.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线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干涉测量生成的DEM在一定
  • 赵永利;金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Ungar模型的理论基础上,给出吹过无限大平坦沙床面的稳定风场中,风和跃移沙粒相互耦合作用下沙粒二维跃移轨迹的一种计算格式,并利用给出的计算格式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预先设定沙粒起跳速度大小和方向,调整跃移轨迹顶端沙粒水平速度和最大跃移高度,使计算得出的沙粒起跳速度与设定值吻合,以此确定沙粒跃移轨迹,这种计算格式可以计算任意起跃角和任意起跳速度沙粒的跃移轨迹.计算结果与Ungar模型的计算结果非常吻合,这一计算格式拓展了风沙跃移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
  • 刘兵飞;兑关锁;朱玉萍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2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考虑静水压力的影响,对多孔形状记忆合金(SMA)马氏体相变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以12.5;的孔隙率为例,在等温条件下,只受到静水压力作用时,给出了任意静水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了各种马氏体相变阶段,计算了任意阶段中的平均马氏体体积分数值,得到了静水压力下多孔SMA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静水压力能够诱导多孔SMA发生马氏体相变,且在初始相变阶段影响较大,相变后期影响很小,是导致多孔SMA初始相变点低于实体SMA的重要因素.
  • 陶若虹;姚宏;邢锴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25-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牛血清蛋白(BSA)和海藻酸钠代表反渗透进水中的蛋白质和多糖,采用带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分析污染因素的影响,使用环境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污染后的膜面进行监测.实验表明,海藻酸钠对膜污染的影响高于BSA的影响,BSA与海藻酸钠共同存在时会产生明显的交互作用,增大了有机物污染.溶液中Ca2+会结合羧基官能团,以架桥作用连接有机物,能够显著影响有机物污染,Mg2+对有机物污染的影响次之,离子强度会改变有机物的带电性,从而影响了有机物的污染.监测结果表明,有机物可在反渗透膜面形成厚密的凝胶层,引起严重的膜
  •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
  • 刘志明;马跃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动车组的动车车轴和拖车车轴的应变模态分析结果,结合线路实测数据,运用模态叠加法对动车组车轴进行了动应力的仿真计算,得出了两种车轴上相应测点的应力时间历程,并与线路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仿真计算得到的测点应力时间历程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从而验证了将应变模态与测试数据结合计算动应力的可行性,可以进一步开展疲劳强度分析.
  • 房海蓉;陈江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放大尺原理构建具有大缩放比的六自由度菱形运动支链和四自由度菱形运动支链,将其作为并联机构组成支链,提出一种具有结构紧凑、工作空间大的新型四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依据等效替换原理,将菱形机构虚拟轴用传统串联运动支链的实轴替代,得到新型四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等效模型.利用螺旋理论分析了新型并联机构等效模型各支链的运动螺旋系和约束反螺旋系,确定并联机构动平台具有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两个转动自由度.
  • 赵建东;张昊;王自上;李兆轩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38-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有效利用高速公路视频图像信息,实时全天候自动智能检测交通事件,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应急处置能效,是当前公路视频监控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开展交通事件自动识别算法和系统的研究:采用中值滤波、亮度缩放等图像预处理方法,提取交通视频图像的前景目标边界并抑制噪声;基于灰度阈值化方法,对车辆前景进行二值化分割处理;提出一种二值化场景图像连通区域标定算法,对交通事件前景目标进行特征提取与检测识别,并基于上述算法和识别流程开发了交通事件视频自动识别系统.试验表明,该系统对噪声干扰抑制能力较强,识别准
  • 陈向东;徐宇工;李志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42-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车中水箱晃动问题是典型的流固耦合非线性行为,同时也涉及到多相流之间的相互耦合问题.基于多物质ALE(Arbitrary Lagrange-Euler)方法建立了列车水箱晃动三维数值模型,数值模型求解采用考虑流固耦合负载平衡的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技术,分析列车制动工况下水箱中水的大幅晃动及箱壁动态应力变化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制动减速度超过0.8 m/s2时水箱应力峰值呈非线性增大趋势;储水量增加,水箱最大应力相应增加;水箱中设置防波板,可明显降低水流对箱壁的冲击作用.
  • 王鹏;李平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48-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讨论了以Matlab为软件平台实时仿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机RTWT(RealTime Windows Target)模式的实时仿真系统构架,设计了双目视觉两轮机器人实时目标跟踪系统.相比于传统RTWT模式,该构架大幅度地提高了实时仿真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拓宽了硬件的适用范围.在实时系统测试前,对所使用的位置角度同步、异步控制器及同步补偿算法对目标捕捉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全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同步控制策略捕捉时间较短,而采用异步控制策略运行轨迹较短,两者各具优势;当扰动不是很大时,同步补偿算法
  • 李强;李德才;何新智;蔡玉强;李凤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54-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了一种由一对磁铁产生回复力的磁性液体加速度传感器,在确定电源电压和频率后,对不同回复力下的输出电压随倾斜角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输入输出曲线的线性部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表明:当两个产生回复力的磁铁距离为100mm时,实验曲线的线性部分和理论曲线基本一致;线性部分最大值时,惯性质量块的偏移量为13 mm.
  • 胡琰;李国岫;李少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59-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优化标定方法,设计了基于发动机排放控制的优化方案,并建立了以发动机经济性为目标,排放性作为约束的优化数学模型.对适用于该数学模型的信赖域法、模式搜索算法、遗传算法等优化算法进行了论证.针对实际发动机排放优化问题对各种算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合算法的思想.优化结果表明,组合算法全局搜索性和优化结果良好,且计算时间、计算量等较单一优化算法时均有显著改善.
  • 程云建;姜虹;王小椿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轮式车辆中限滑差速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限滑差速器总成结构.首先根据凸轮机构从动件数学模型及运动规律,利用共轭曲面包络原理及微分几何理论,推导出新型限滑差速器关键元件空间凸轮机构的工作廓面方程及在接触点处的诱导法曲率方程,然后以接触点处的诱导法曲率最小化,作为新型限滑差速器空间凸轮结构优化设计目标.结果表明,诱导法曲率随从动件半径和运动周期增大而减小,有利于减小曲面间的接触应力;但由于从动件参考工作区域变小,局部磨损加剧,使新型限滑差速器机构工作寿命缩短.
  • 文剑;周明连;张煜堃;张春;梁彤芬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5(4): 168-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航天员视野范围是评价和分析航天服活动性能及航天员舱外作业能力的关键性指标,在前期研制的机械臂的基础上,研制了色度、亮度可调的舱外航天服视野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航天员的空间可视区域.建立了空间坐标测量的数学模型及视野测量的角度模型,并采用二雏摩尔维特投影及三维球体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直观描述.测试过程中调用OpenGL对检测点实时显示,对检测数据使用VC与Matlab混合编程进行了处理并实现二维与三维显示.